与往年一样,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澳门再度发生游行示威活动。总共约2,300名参与者中,既有几个劳工团体的成员,还有一部份教师和青年,甚至有少数对轻轨规划不满的居民。整个过程中,尽管有游行人士因故与警员一度发生肢体冲突,总体尚属平和顺利,没有出现激烈的对抗场面,是值得庆幸且可探讨缘由的。
去年“五一”游行冲突事件发生后,笔者应一份港刊之邀撰文表示,当有一定代表性的团体选择动员游行示威时,已经包含着要放大音量、扩大影响的潜意识,因而行动的人数、时间和地点都成为取得效果的关键。这也是澳门过往的游行示威活动大都坚持申请行经新马路的目标原由,似乎不如此就不能达到示威的目的。要避免发生任何不必要的损伤,需要示威者和警方极大的冷静、克制,但这在一旦出现激动和混乱的情形下往往难以做到,最后总是政府和大多数居民不愿看到甚至令人非常痛心的结局。明乎此,政府方面不妨在法律许可而又能容忍的前提下,向游行示威的组织者作出一定的让步。如果警方掌握了有关游行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路线和人数等讯息后,可以通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与示威者达成一定的妥协,即在规定的时间段允许他们经过新马路再转到南湾的特区政府总部递交请愿书,届时以警力分布游行队伍两侧,将其与游客、其它市民以及商铺区隔开来,以防不测。今次,司法治安部门一改过去在红街市、沙梨头一带设置障碍打阻击战的战术,采取了如上所述的应对措置,结果大不相同。
听说当日有内地游客目睹游行场面,颇为不解:“澳门人的生活那么好,为什么还要游行?”对这一问题,相信澳门的居民不会给出完全一致的答案。表面上,澳门的工作机会很多,薪资不俗,不论是人均GDP还是年收入,在亚洲名列前茅,即便在全球范围比较也可自傲,有足够的理由心满意足。然而,依然有人集队上街发声,说明某些社会群体或某些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心怀不满,未能如愿。这是当代社会矛盾多元复杂的反映,不必过度解读,更无需如临大敌。与往年相似,游行队伍打出的标语或呼喊的口号,除了个别属于政治诉求,基本上不出民生的范畴。政府有关部门正可以据此检讨对民情是否了解、政策有无失当、措施能否到位,不妨适时直接听取那些团体或人士的意见,并就有关问题及要求作出解答,如哪些是可以很快获得解决的,哪些是要通过调整政策或修改法规而需较长时间的,哪些又因权力所限而不能解决但可以向上反映的,等等。如果官员能够坐言起行,相信以后游行的参加者将会越来越少。
综上所述,对游行示威活动既可治标,也需治本;维护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其理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