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创业板


 

作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一环,创业板的诞生为正在实业上苦苦摸索寻求资本雨露滋润的高成长性企业送来了融资的及时雨,不仅为一批创新型高成长中小企业募集了后续发展的资金,有利地支持了高科技产业快速成长,而且创业板公司专注经营主营业务,业绩持续增长,由此促进了创业资本良性循环和产业链的有机形成。但是,由于中国创业板存在着先天不足,在过去一年多的运行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并面临严峻挑战。

  “三高”问题未来应逐步消失

创业板推出至今,上市企业的“三高”现象尤其引人关注。“三高”指的是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额,这可能也是业界对创业板指责最多的问题。事实上,“三高”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市场化选择的结果,其成因有三:一是创业板成立初期,市场规模还较小,上市资源供给严重短缺,造成供求失衡;二是投资者对创业板公司的高成长性有着强烈预期,且对创业板公司感兴趣的外围资金数量也较多,加大了投机氛围,容易导致价格被炒高;三是主板与中小板二级市场股价的示范效应,尤其是超级垃圾股“死不退市”与过度投机现象,扭曲了整个市场的估值体系,也对创业板的股票定价产生了不良示范效应。

现在看来,我国创业板整体仍处于一种试水阶段,也是摸索总结、前进的阶段,“三高”问题也预示着创业板刚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未来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探索。从供求关系来看,“三高”问题的解决需要创业板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数量,要符合大数定律。数量足够多的时候,投机性资本在里面纯粹追涨杀跌的空间才会小,真正高水平的投资者才能有用武之地。随着未来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定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创业板“三高”问题将会逐渐消失。

创业板的功能定位——雪中送炭OR锦上添花

创业板创建的初衷是希望它朝着纳斯达克这个方向走,设立的意义就是要其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国内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需要支持,如果支持好的话,创业板未来将会是一个涌现大量成长性好的企业的平台。但现在来看,其发展并未完全如人意,如在发行机制上,创业板一定要找一些最好的企业来让它上市,这样做可能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发展良好的中小企业其实已经过了创业时期;二是有的中小企业经营的比较好,它处于不差钱的状态。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首先明确创业板的定位和功能。创业板的功能应为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银行由于信贷资金偿还性原则,决定其经营不可过于冒险,锦上添花的原则有道理。但创业板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投资者亦经过风险测试为专业投资者,因此市场可定为雪中送炭。明确此问题的意义在于,未来可大幅度降低门槛、放水养鱼、将市场做大。把池子做大,放水养鱼非常重要,它能够保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找到募集资金的地方。创业板应该强调创业功能,它不是成功板,成熟的企业应去主板而不是创业板来上市。我国创业板未来上市的公司,要回归到真正的创业标准。

创业板最初就明确强调它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如果选择发展很好的企业在创业板来上市的话,这个高风险就难以体现。笔者认为,创业板市场应当主动引入风险,而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好可以说明这个观点——就是创业板不但要“靓女先嫁”,更要“丑女无敌”。创业板不能复制主板市场中“靓女先嫁”的发行原则,因为这些“靓女”中,有的已发展成熟过了创业期,有的原本就不差钱。因此,未来要主动引入风险,让一些业绩差但有科技含量的“丑女”上市,把盘子主动做大,投资者才能从中真正逮到“黑天鹅”,创业板才真正创业。

另外,在发行审核这条制度上,其实是完全可以淡化,甚至有些是没有必要的。创业板可以从现在的核准制改成注册制,证监会将权力下放给交易所,上市公司只要在交易所进行注册后就可以发行。我们关心的创业板无非就是两个问题:一是企业有科技含量,这需要专家论证其科技含量;二是让企业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不能有欺诈,而市场定价的功能,则交由投资者。发行委的存在间接控制了上市节奏,容量难以扩大。我们希望通过创业板、通过资本市场来扶持更多的企业上市,降低门槛,减少审核关卡,在保证企业真实性的前提下上市,吸引大量投资者进入市场自主选择。

创业与创富的关系

截止到2010年10月19日,130家创业板企业中按市价计算有400多自然人股票价值超过1亿元,拥有千万元股票市值自然人股东也有500多人。创业板的诞生促使巨富家族、亿万富翁们批量产生。动辄上亿的身家,让创业板新贵们躺在了“金山”上,一些曾和公司共患难的高管们失去动力,索性见好就收,辞职套现,落袋为安。由此引发了市场对创业板沦为“造富机器”和上市企业高管高离职率的担忧。

毋庸置疑,创业板当然应该有创富的功能。如果不能创富,谁会去创业?从二者之间的关系看来,创业板基本功能中就应该有创富这一条。但是需要知道,创业为本,创富只是创业的副产品,是对真正创业者的奖励和补偿。如果由于制度不健全、定价紊乱,使得没有创业的人来此创富,或者真正的创业者无法创富,长此以往,创业板将步入歧途。诸多高管纷纷辞职以便于套现,说明创业板的创富功能高于创业。为何发生这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总盘子小以及发行机制不合理,使得上市公司易出现过高估值;另一方面也说明高管们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能否与其股价相称没有信心。高管尚且如此,如何让投资者有信心?笔者相信,创业板未来将进入调整期。

创业板高管辞职套现现象广受市场关注,有观点认为应设置价格、期限等后置性约束条款,来防止有可能到来的创业板高管辞职、套现高潮。笔者看来,此乃权宜之计而非治本之策,产生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规模狭小以及发行体制不合理,因此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须完善制度,让创业板的功能回归到创业,让创富成为创业的奖励和补偿。

创业板需要退市制度

笔者认为,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的建立非常必要,且实行以后利大于弊。首先,出台退市制度是完善创业板制度建设的需要。有些企业创业未成功,企业处在一种资不抵债、法律上破产的边界,只有让其退市才能保证市场的活力。创业板只有实现有进有退,让经营不善和不符合要求的公司退出,让新鲜血液进来,才能保持市场的活力,也让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其次,出台退市制度还是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需要。随着创业板市场规模逐步做大后,一套完整的退出机制也有利于投资者在创业板中更具风险意识,提高投资的专业化水平。再次,出台退市制度更是打击投机、优胜劣汰的需要。没有退市制度,“劣币驱逐良币”的弊端将无法消除,创业板只会是投机者的乐园和富翁的生产基地。此外,退市制度的出台也将会对“三高”问题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综合来看,建立退市制度是必要且势在必行。

而合理的退市机制,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不能因为企业亏损就立马退市。我们应该给创业板公司发展提供更高的容忍度,至少应该比主板更高一些,因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毕竟都是一些刚起步发展的小公司,应该给予这个企业充分的信任,给其一定的调整期。等到有些企业财务上确实出现了重大亏损或者说是已经无力回天时,亦或是有些企业主动申请破产保护,才应考虑退市。总而言之,进一步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安排,健全市场退出机制,真正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是创业板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其不仅有利于促使创业板市场持续地吐故纳新,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而且有利于加强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风险教育,树立审慎投资理念,增强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创业板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

创业板未来发展展望

纵观中国资本市场这20多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同时需要完善的地方也很多。从股票发行制度来看,存在一级市场大量资金打新股,发行体制扭曲等现象;从交易市场来看,存在二级市场内幕交易,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不正当牟利等现象。中国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在资本市场发行和交易制度上不断进行完善。同时,从资本市场的总量上来看,未来也需要不断做大,真正做到将资本市场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除了上文提到属于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创业板外,债券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中国债券市场主要是发行国债,包括一些政策银行机构债也是准国债,企业债、公司债规模还是相对比较小。未来债券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要引入更多的投资主体,另一方面,债券发行、交易以及信用评级这一套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未来应继续做大债券市场,才能够使得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具体说到创业板未来的发展趋势,我相信虽然创业板市场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有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中国创业板的发展前景依然是非常广阔的。在中国,存在大量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需要融资,但由于经营风险较大,银行不愿意对其贷款,因此这类企业急于上市融资谋求发展,所以创业板这块需求量是巨大的。创业板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股新力量,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且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现在的创业板应该真正降低门槛,为一些银行感觉风险大而不愿意放贷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为中国一大批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并为构建成熟、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