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问道:在激辩与争鸣中微行


5月14—15日,由信孚教育集团、《开放时代》杂志社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儒学研讨会在广州从化顺利召开,邀请了秦晖、袁伟时、秋风、陈明、任剑涛、陈少明、范瑞平(香港)、翟振明、干春松、高全喜、肖滨、赵法生、梁涛、官文娜(香港)等30多名国内知名学者与会,会上激烈的思想交锋和热烈的氛围像熟悉的情景再现,让我不禁回顾起六年来与一批学人寻求和探索中国儒学发展所走过的路。
 
前奏——武夷论道
2005年8月10日,在恍若世外桃源的武夷山水间,在朱熹讲学的兴贤书院,我们邀请了中国三大文化流派——自由派、保守派、新左派代表人物聚集武夷山就相互关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社会走向的问题,进行观念的比拼与争辩。当时莅临的嘉宾有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人民大学教授康晓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焱、中国政法大学学者萧瀚、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陈明、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农、中评网总裁王振宇等,以及一干传媒精英人士,如知名媒体人向熹、马东瑾、鄢烈山、笑蜀、陈初越、何宜、刘炜茗、黄惊涛、白川等。
此番武夷论道讨论了四大论题。天问之一:现代社会需不需要儒家的“穆罕默德”?天问之二:儒学要不要为近代中国科技不发达负责?天问之三:当代社会需要“祛魅”还是“造魅”?天问之四:公民社会是否需要礼仪秩序?几个问题一出,顿时如平湖浪起,引发了一波波激烈的争论。激辩时各别各派针尖麦芒互不相让,私下里却谈笑风生相见恨晚,论道之余,数十文人学者细品武夷之茶道,历览天游峰景、虎啸景,坐竹筏转九曲溪,寻古文人墨客之游迹,难得浮生半日闲。
 
 
首曲——第一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
2005年南国冬日(12月17日—18日),借武夷论道成功开坛的东风,信孚教育集团和中国社科院儒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第一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在从化温泉小镇,蒋庆、袁伟时、徐友渔、高全喜、陈明、秋风、何光沪、任剑涛、林安梧(台湾)、刘国强(香港)、霍韬晦(香港)、方朝晖、李向平、杨泽波、赵广明等对儒家学术颇有研究和著述的学者名家应邀与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亦特别派出代表参加,50多人济济一堂,颇有轰动效应。媒体称之为一次“小(规模)、精(与会人员精)、尖(前沿话题)、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
 
此次风云际会,既邀请了儒学阵营的扛大旗者,亦邀请了持批评态度的学人,会上各抒已见,思维碰撞极其激烈。犹记得,著名的儒学保守主义学者蒋庆在题为《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的发言中重申了他“复兴中国儒教”的各项主张,立刻遭到了何光沪教授、任剑涛教授等不少学者的接连“炮轰”。而蒋庆仍能始终微笑以对,气定神闲,保持着大度和雅量。而作为当代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袁伟时教授对儒学复兴向来持批判态度的,袁老虽年过七旬有五,但言辞之激烈,思维之尖锐犀利,丝毫不让后生学者,被任剑涛笑称为“老头子,新青年”。对于这次交锋和争鸣不断的首届儒教学术研究会,《南方人物周刊》评价称“为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又加了一炷香。”而观今日第二届儒教学术研讨会口水大战之激烈场面,昔日情景亦不禁展卷眼前。
 
续曲——第二届儒教学术研讨会
时隔六年,第二届儒教学术研讨会再次在从化举办,坚守者依然坚守,批判者依然批判,儒学派和自由派的交锋依然如火如荼。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儒学与现代社会治理”,每位学者的发言或引起深思或掀起争议狂澜,如中国社科院赵法生教授讲《内圣外王之道的重构与儒家的现代转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全喜教授就《清帝逊位诏书》对中国现代政治的影响侃侃而谈,清华大学秦晖教授谈《从“周秦之变”到“新启蒙”:儒家的命运》,秋风则带来了《儒家宪政民生主义》,指出儒家宪政民生主义是解决中国问题的一个中道的方案。儒学实践者杨汝清先生谈《<中庸>——从天道信仰到社会教化》,等等。整个会场可谓争议不断,激辨不断,妙语不断。
 

 
短短两日的会议,与会者的观点虽难以尽兴表达,保守与自由的纷争虽依然异多同少,但这次研讨会仍不失为一次成功而富有深意的大会,值得继续举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