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膜·互通·融合
——两岸语文交流三部曲
谭汝为
汉字:维系中华文明的纽带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经浩劫而没有中断,汉字功不可没。汉字克服了国家和民族由于政治、地理和方言等因素所造成的阻隔,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对汉字的认同心理成为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文化纽带。
2008年11月初,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的陪同下,俯瞰台北市全景。后转往101大楼84层“风云会”,享用海基会准备的接风晚宴。在101大楼入口处,人们看到巨幅对联:“江山有情,丙火恒丰乾坤会;陈谷无偶,云水复泰儒林谈”。妙将江、陈二人姓名镶嵌在内,可谓匠心独运。接风晚宴的菜单颇具巧思,六道主菜一道甜点,分别取名“四海一家齐欢庆”、“海阔天空展新局”、“福临大地报佳音”、“龙跃青云呈吉祥”、“协和齐力转乾坤”、“一团和气万事兴”,以及“花开果硕喜民生”。可见海基会努力营造两岸和谐氛围的良苦用心。这个情景表明:汉字在两岸交往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凝聚作用。
繁体简体亲兄弟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人类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当然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而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汉字发展的历史表明:汉字自古以来始终是沿着简化的轨迹演变的。现代汉字的简化并非由大陆开始,早在上个世纪前30年,以陆费逵、钱玄同、刘半农、黎锦熙、杨树达、胡怀琛、容庚等先生为中坚力量的简化字运动方兴未艾,为汉字全面简化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5年8月,经蒋公阅批,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是从钱玄同《简体字谱》中圈选的。但是,到了1936年2月,国民政府又下令“不必推行”。据说是元老戴季陶在某会议上当众下跪,为汉字请命,称简体字是毁灭中华文化。结果,《第一批简体字表》推行不到半年即被废止。
社会发展,文化也随之不断发展。一百年前,我们中国的语文生活十分落后。那时汉字繁难,文盲众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和整理,例如把49画的繁体“豔麗”简化为只有17画的简体“艳丽”,把28画的繁体“開學”简化为只有11画的简体“开学”等等。这样的简化是中国语文发展的坦途,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路。汉字难认、难写、难读、难查,对它进行简化和规范,就顺应汉字发展的总趋势。当然,对汉字的简化应持十分谨慎的科学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海峡两岸都使用汉字,但台湾人士所说的“正体字”,指自古传承下来而且经过规范确认的字,不包括异体字、错别字、生造字等,自然也不包括大陆的简化字。大陆所说的“规范字”,就指简化字,排除了异体字、错别字、生造字等,自然也不包括繁体字。所谓“传统字”,实际上就指经过整理的繁体字。无论换哪种说法,都绕不开繁简之争。两岸人民是同胞,繁体字与简体字是亲兄弟。大陆汉字简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对于台港澳同胞多年沿用繁体字的传统习惯,我们应予充分尊重。从传承文化角度考虑,从两岸发展大局着眼,都不应将繁体字与简化字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2010年9月,两岸共同举办以“汉字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两岸汉字艺术节”在北京隆重举行。这个由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和台湾文化总会联合主办的活动,追求“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既突出历史感又富有当代性,为两岸公众留下深刻印象。汉字艺术节是两岸亲密合作、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盛大节日,已成为两岸共同传承、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个标记。
台湾历来重母语
回顾百年历史,台湾同胞历来重视母语的使用,对汉语言文字情有独钟。自甲午战争失败后,台湾曾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了50多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强迫台湾人民学日语。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6年,台湾省成立了“国语推行委员会”,中央政府派北京大学魏建功和北京师范大学俞敏两位语言学家赴台,担负起推行国语的艰巨任务。主要措施有二,一是编订《国音标准汇编》,作为推行标准国语的根据。二是从1946年5月1日起,由“老北京”齐铁根先生每天清晨7时,在台湾广播电台播讲民众国语读本、国语会话,供民众收听,以“国语读音示范”促进普及,匡正语音。台湾各级学校的教师,现听现学现教,广大学生努力认真地学习标准国音。台湾人民热爱祖国,学习国语热情很高,政府和民众共同营造了推行国语的良好的语言环境。经过13年的努力,到了1959年,国语在台湾基本普及。到了1980年,台湾人民已有95%以上能用国语讲话、写文章。
1999年,笔者赴台湾出席“首届海峡两岸修辞学术研讨会”时,曾就推行国语问题向台湾师范大学的同行请教。据介绍,台湾推行国语成功的经验是:政府确定国语作为学校语言,把重点放在小学和中学,大力培训小学教师。中小教师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教学生学好国语。小学生学起来没有习俗观念的种种困扰,因此学得快,最容易收到成效。
两岸语文的互通
由于分隔数十年,两岸在词汇上出现了不少差异。如“爱人”在大陆指配偶,而在台湾却指“情人”;大陆叫“激光”,台湾称“镭射”;大陆叫“新西兰”,台湾则译为“纽西兰”;美国前两任总统大陆译为“克林顿”、“布什”, 台湾则译为“柯灵顿”、“布希”;美国两任国务卿,大陆译为“赖斯”、“希拉里”,而台湾译为“雷斯”、“希拉莉”——这些差异会给两岸人员的交流造成一些误会。为促进两岸交流,消除汉字应用和词汇语义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两岸语言文字专家正在联合编纂完成《中华大辞典》。
目前,联合国及全世界的图书馆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均采用汉语拼音。近年来,台湾调整了中文译音政策,用汉语拼音取代通用拼音,以与国际接轨。台湾恢复使用汉语拼音,将有利于两岸的语言文字交流,对于民族统一大业将大有裨益。
据报载:台湾省高雄县和春技术学院等院校,为适应两岸未来需求,使学生在未来市场更具竞争力,将简体字列入大一国文必修课。可谓开大专院校风气之先,教师们建议教育行政部把简体字纳入正式课程。
大陆民众使用简化字已几十年,但在古籍文献阅读、整理、研究以及书法篆刻艺术等领域,应给予繁体字足够的空间。如何使两岸使用的汉字“简繁互通”呢?就大陆方面而言,我们在坚持汉字简化大方向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做一些弹性的融通工作。例如:引导孩子在课余时间识读一些最常用字的繁体形态;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在最常用的汉字范围内认读繁体写法,进而可以阅读海外繁体字报刊;大学文史哲类专业教师、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师以及媒体编辑记者、出版社编校等有关职业人群,应逐步向“识繁用简”的目标努力,因为这属于语言文字业务工作必备的基本功。——当然,以上所说,并不意味着将繁体字教学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而属于师生自觉自愿的课余自学行为,属于从事文字工作职业者的业务进修行为。对个人而言,识读一些最常见的繁体字,掌握在繁简转化字中容易出错的规律,量力而行,有益无损。大而言之,这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合理路径,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需要。
语文融合三步走
为使两岸语言文字在互通中逐步融合,我们正采用“三步走”的形式,逐步取得进展。
第一,两岸学者联袂编纂《辞典》。用繁体字、简体字同列两岸词语,并统一地名、人名译法,把存在差异的词汇比较陈列,供两岸、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学习使用——这是功在千秋、造福后人的经国大业,不朽盛事。
第二,摒弃政见,消弭隔阂,使简繁体字互通。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讲相同的语言,用相同的文字。只是大陆对部分汉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但大陆并没有废除繁体字,在一定范围内繁体字可以继续使用。简繁体字互通应提上日程,使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
第三,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中华文化融合体,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两岸文化全面交流是历史的必然。在追求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融合体,应是今后两岸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在两岸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美好愿景在不远的将来定将实现!
语言是社会沟通的先行者;社会的来往与民族的统一,必然要求语言进一步交流、交融与统一。随着海峡两岸在政治、文化、经贸、物流、航运、旅游等领域的密切交往与合作双赢,两岸语文在互通和融合中,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