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纠结,劳模精神渐远了吗?


《南方日报》:最新调查显示,95.2%网友认为,劳模没有以前那么有号召力了。劳模精神似已渐行渐远…艾君观点:劳动价值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在丰富,劳模评选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也在变化着,但劳模引领时代的精神永不变。 

现实纠结,劳模精神渐远了吗?

       【转发碎语】2011年05月20日出版的《南方日报》刊发该报记者胡念飞、实习记者高金花采访的专题报道《不应失落的劳模精神》。文章通过网络调查,从三个方面分析解读了社会上对劳模评选以及劳模精神等方面存在的误区。

    文章认为,劳模精神似已渐行渐远劳模精神正告别“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向知识型、创新型方向转变。如何让真正反映时代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的劳模精神重焕生机,需各方合力学者批评,应切实维护劳动者权利,而不是只用劳模的幸福来替代普罗大众的幸福。

     前不久,该报记者针对社会上对劳模的一些看法采访了艾君。艾君谈了一些个人观点。

    艾君认为,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每个时代的劳模都呈现不同的时代特点,其身上永远带有时代的影子。实际上,新时代劳模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实干”,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并能为社会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向转变。这样的变化是与新中国初期从农业社会、封闭自足的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并逐步向世界开放的转变过程相适应的。劳模的时代领跑者作用与其体现出的时代劳动价值,也正是我们追求的时代精神。劳动价值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在丰富,劳模评选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也在变化着,但劳模引领时代的精神永不变。

     五月属于劳动者的,五月的鲜花是为劳动而开放,回望劳动、解读劳动、尊重劳动、讴歌劳动的文章也多了起来;回顾劳模、崇尚劳模、赞美劳模、学习劳模、弘扬劳模精神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让我们重温劳动的含义,将花儿献给劳动者!

     选了几篇文章中的艾君对劳模问题的观点的供朋友们指正!

【网记: 在创新劳动中收获尊重】

     2011年4月26日艾君撰写《时代需要创新劳动》一文刊于《工会博览》杂志,文章中艾君认为,简单说,创新劳动就是创造性地劳动。即通过人的脑力劳动萌发出技术、知识、思维的革新,从而高效提升劳动效率、产生出超值社会财富或成果的劳动--

     艾君认为,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追求技巧劳动、脑子劳动、知识劳动等靠创造性劳动而带来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时代,创新劳动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弘扬。一个社会,只有弘扬起创新劳动光荣的良好风气,才能实现体面劳动的愉悦,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

    当一些劳动形式和内容的进步与变化,表明了创新劳动在时代发展中的进步价值。社会在发展,劳动方式在变,创新劳动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及内涵会更加深刻。

【网记::劳模品牌应得到保护】

    2011年5月1日,搜狐推出“五一”话题《我是大劳模,献给身边的努力工作者们》文章引述艾君的劳模观,“社会学家艾君在《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一文中这样解释的。他指出,劳模即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简称。劳模是劳动者的优秀代表,劳模是时代的永远领跑者。”

    文章说,那么,劳模能否走下神坛,能否走入寻常百姓家呢?文章似乎在把社会上一些人之苦楚、压抑等现象戴真“劳模”之帽,并作为劳模新标准。艾君认为,劳模应属知识产权范围,媒体如果乱打劳模牌,难免会有搞笑讥讽之意,对劳模精神也是扭曲。劳模虽不是神,但却体现社会所崇尚的时代精神,代表着社会文明和价值趋向。

【网记::外籍劳动者当劳模体现中华民族的包容之心】

     2011年05月04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要闻版”头条,刊发了严冰、袁泉、刘哲的文章《外籍劳模,开放中国为你骄傲》。文章从三个方面综述了改革开放后外籍劳动者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叙述“中国对待爱人才”方面谈到“对于外国人当选劳动模范有人担心会伤害国人的感情”问题上,引述艾君的观点做了阐述。

    文章说,“对于外国人当选劳动模范,有人担心会伤害国人的感情。对此,社会学家艾君认为,外籍劳动者可参选劳模,充分体现了发展中的中国对劳动价值的尊重,体现了开放中的中国对人才的关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之心,展现的是民族自信心的增强。”

   “随着外籍劳动者的参评,会有更多外籍劳动者成为令人尊敬的劳动模范。从中国面孔到外国面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视野和眼光,‘劳模’评选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艾君说。

【网记::《把幸福给你》】

    5月19日东北新闻网>国内国际首页>刊发著名评论员署名堂吉伟德文章《〈把幸福给你〉是最真实的人物写照》,评述了歌曲《把幸福给你》。文章引用了艾君观点,“社会学家艾君指出,心中装有爱、行中有奉献,这是人类新文明发展的要求:郭明义的爱心和奉献比什么都重要。”

    文章说,让人别人快乐的人才会快乐,把幸福给别人的人才会感到幸福。在当下,更需要这样的付出,更需要这样的爱心,郭明义的爱心与奉献就显得弥足珍贵,越发彰显着时代的气息。

【网记: 劳模精神似渐远,新世纪评劳模有争议】

     2011年05月20日出版的南方日报刊发专题报道《不应失落的劳模精神》,文章通过网络调查,从三个方面分析解读了社会上对劳模评选以及劳模精神等方面存在的误区。文章认为,如何让真正反映时代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的劳模精神重焕生机,需各方合力学者批评,应切实维护劳动者权利,而不是只用劳模的幸福来替代普罗大众的幸福。

     前不久,该报记者针对社会上对劳模的一些看法采访了艾君,艾君谈了一些个人观点。

     文章中所引述的艾君观点如下:知名社会学者艾君告诉记者,卢如西与戴学东“称模”的背后,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评判,已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向知识型,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向转变。分析今年广东劳模构成,“先行一步”的广东,这一方面的特点尤显突出。

     如果说,针对“星模”的反对声有着充足理由的话,在面对“官模”“款模”时,人们则更多地表现为无奈。不过,艾君对此表达了不同意见。他提醒说,近年来,劳模评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向“一线职工与科技人员”倾斜,“官模”居多的现象实际并非如此。近年来,各省市对于经营管理者的推选比例大都限制在10%以内,规定了副厅(副局级)及以上干部原则上不参加评选,并对企事业领导干部与处级干部从严掌握。

     艾君分析,社会的上述认识误区,归咎于大众对劳模概念及其评选范围、程序存在认识不清所致。

     艾君认为,媒体报道、文艺影视作品在塑造“劳模星”过程中功能缺失造成了人们对劳模认识不清“目前,明星的曝光率、出镜率远远高于劳模。文艺界也投社会所好,几乎一色才子佳人、武侠情感,即便有表现劳模的影视文艺作品,也都是上世纪人物,活着的、可见的、身边的劳模却鲜有塑造。而那些离我们生活久远的人物事迹,很难再唤起青少年共鸣。”

    “代表时代人文精神,反映民族在某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道德取向的劳模,根本找不到传播的位置,又如何让年轻人去学习或者追捧呢?”艾君分析。

     艾君认为“不论劳模评选的变与不变,我们需要走近劳模,挖掘生动故事,自然被他们的魅力和精神所吸引和感染。”

 

[附] 南方日报 2011年05月20日文章

不应失落的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似渐行渐远 新世纪评劳模有争议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5/20/content_6963018.htm

●南方日报记者 胡念飞 实习生 高金花 

 

让你随口说出一个劳模,你会想到谁?

最新调查显示,95.2%网友认为,劳模没有以前那么有号召力了。曾经为中国人创造了无数时代和精神偶像的劳模,大家随口能说出来的,多数是上个世纪的英雄。本应全社会都来尊重的劳模精神,似已渐行渐远……

网调显示,95.2%网友认为,劳模没有以前那么有号召力了,劳模精神似已渐行渐远….

劳模正告别“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向知识型、创新型方向转变。

如何让真正反映时代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的劳模精神重焕生机,需各方合力学者批评,应切实维护劳动者权利,而不是只用劳模的幸福来替代普罗大众的幸福--

 

时代嬗变劳模标准在变

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评判,已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向知识型,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向转变

 

全国劳模卢如西没想到,因为在今年的广东省庆祝五一暨劳模表彰会上作为获奖代表发言,并与黄华华省长相邻而坐而成为“热点人物”。

卢是“广东智造”代表企业广州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仅他一个人,共获专利49件,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27件,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件。从2002年开始,卢如西开始从事大屏幕拼接显示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填补了国际相关领域技术的空白,仅去年就为公司创造净利润两亿元,净利润率达30%。

南方日报记者戴学东也没想到,自己会因为倾力报道精彩亚运而获得由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从而成为劳模。

知名社会学者艾君告诉记者,卢如西与戴学东“称模”的背后,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评判,已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向知识型,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向转变。

分析今年广东劳模构成,“先行一步”的广东,这一方面的特点尤显突出

谈及当选劳模的感受,卢如西感慨,单是“加班加点、吃苦耐劳”远不能概括这个时代的劳模精神。“不仅要有苦劳,更要有功劳。否则即使天天加班、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行。你得创造新价值,要有成果。”

而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自1950年劳模评选开始以来,每个时代劳模评选体现了不同精神指向———

上世纪50年代,“学习毛泽东思想,听党的话、忠于职守、勤奋工作”等是劳模精神的鲜明特色,“铁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等是其楷模。

60年代,雷锋和焦裕禄所体现劳模精神内涵是“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80年代,“实现四个现代化”口号被唱响,那时劳动者充满理想,劳模更富激情。198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陈景润、蒋筑英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涌现。

而以孔繁森、李素丽、徐虎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则在之后将“爱岗敬业”体现得淋漓尽致。新世纪之初,许振超的“振超效率”成为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缩影。

从“铁人精神”到“振超效率”,从“艰苦奋斗”到“技术创新”,61年来,中国劳动模范内涵的每一次转变,都与新中国从一个农业、封闭、自给自足的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变过程合拍。

 

现实纠结争议星模官模

进入新世纪,劳模评选中的争议声一直不断。有网友戏称“劳动节成为有钱有势者及明星们的盛宴”

 

世纪之交,王进喜、雷锋、焦裕禄、袁隆平等4名劳动模范同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一同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劳模当时的影响力,由此窥见一斑。

但南方日报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多名受访大学生均表示对劳模“没什么概念,没思考过”。大学生小熊说:“提起劳模只能想到上世纪的时传祥、李素丽,现在劳模往往跟领导们挂钩,平时很少关注。”

凤凰网最新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在6161名被调查者中,95.2%的人认为“劳模的味道儿变了,没以前那么有号召力了。

“劳模精神边缘化趋势”或成不争的现实。

进入新世纪,围绕劳模的争议声也一直不断。劳模评选中的“星模、官模、款模”现象更是被人所诟病。有网友戏称“劳动节早已变味,成为有钱有势者及‘明星’们的盛宴。”

2005年,体育明星姚明、刘翔被评为全国劳模引发舆论强震;2009年,小沈阳被评为沈阳市劳模引起网友口水大战;2010年,影视演员王宝强当选北京先进工作者再度引来公众情绪反弹。人们不禁质问,劳模比贡献还是比人气?

反对方感慨,娱乐圈绯闻横生、丑闻不断,当一批批明星跻身劳模队伍时,是否会树立不健康的价值观?也有人辩称,劳模是各自工作领域的优秀代表,明星作为演艺工作者也应有自己的代表,只要能给其他明星作表率就可以成为“劳模”。

如果说,针对“星模”的反对声有着充足理由的话,在面对“官模”“款模”时,人们则更多地表现为无奈。

一名知情人士曾参与过多次劳模前期评选和宣传工作。他向记者坦言,劳模评选中“官商”倾向不可回避“‘劳模总经理’现象无可厚非。但不可忽视的是,劳模评选成为一些人走向仕途的捷径,他们也因当上劳模,很快就远离了自己作贡献的劳动岗位。”

“无论是明星、领导、还是大款,都很难再像以前劳模那样打动人了。”网友无奈表示。

不过,艾君对此表达了不同意见。他提醒说,近年来,劳模评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向“一线职工与科技人员”倾斜,“官模”居多的现象实际并非如此。近年来,各省市对于经营管理者的推选比例大都限制在10%以内,规定了副厅(副局级)及以上干部原则上不参加评选,并对企事业领导干部与处级干部从严掌握。

艾君分析,社会的上述认识误区,归咎于大众对劳模概念及其评选范围、程序存在认识不清所致

 

劳模精神内涵是要尊重劳动

专家指要尊重劳动须维护好劳动者权益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向南方日报记者分析,正是目前的泛娱乐化导致了青少年对劳模精神时代认同感降低,“现代社会对感性文化、物质文化的崇拜更盛行。英雄主义、劳模主义已经被当下的拜金主义、现实主义所冲淡。”

艾君认为,媒体报道、文艺影视作品在塑造“劳模星”过程中功能缺失造成了人们对劳模认识不清“目前,明星的曝光率、出镜率远远高于劳模。文艺界也投社会所好,几乎一色才子佳人、武侠情感,即便有表现劳模的影视文艺作品,也都是上世纪人物,活着的、可见的、身边的劳模却鲜有塑造。而那些离我们生活久远的人物事迹,很难再唤起青少年共鸣。”

“代表时代人文精神,反映民族在某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道德取向的劳模,根本找不到传播的位置,又如何让年轻人去学习或者追捧呢?”艾君分析

此外,相关人士还建议改用其他方式鼓励劳动。“比如,真正的为劳动者维权,而不是用几个劳模的幸福来代替普罗大众的幸福。”

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佟丽华表示,要使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就必须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和制度。

比如,邻国日本善待、尊重劳动者的做法、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在日本,一个清洁工都活得很有尊严。他们的劳动受到社会尊重,没有任何人敢歧视普通劳动者。甚至在经济不景气时,日本公司往往通过减少加班时间、自然减员后不再增加雇员、减少奖金等方法,而是作出内部调整。

针对劳模宣传,也有声音认为,劳模表彰方式应与时俱进,“开大会、戴红花、领奖状的程序太过僵化、形式主义。”也许正如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所预料的那样,中国已经沿着这条道路走了61年,惯性的延续使我们现在仍需要评选劳模。

艾君认为“不论劳模评选的变与不变,我们需要走近劳模,挖掘生动故事,自然被他们的魅力和精神所吸引和感染。”

 

艾君观点媒体报道相关阅读

 

外国人当选劳动模范 "洋劳模"体现中国对人才关爱新华网

《把幸福给你》是最真实的人物写照中国日报

我是大劳模 献给身边的努力工作者们搜狐

 为江西发文“官帽”给劳模让位叫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劳动最光荣展示新疆劳动模范风采 向劳动模范学习-新疆天山...

郭明义的“本分”是劳模精神传承的时代呼声_网易新闻中心

应评外国人当全国劳模吗法制晚报

开放年代,评选“洋劳模”不是神话南方报网

体面劳动”的实现路径(图)_网易新闻中心

如何让员工在劳动中感受到“体面天津工人报

只是加薪就称得上体面劳动?-郑州人才网-郑州招聘网-河南人才网-...

在创新劳动中收获尊重(2)-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劳模精神"逐渐边缘化 "星模""官模"争议大南方报网

王进喜: 工业带头人新浪

时传祥——感动中国人物 [2011-04-19]

评外国人当劳模值得商榷 -时政评说-燕赵都市网

宁可少活二十年 拼命拿下大油田!_中国能源网

中国石化将评“洋劳模”中国石油报

劳模概念,上一期,焦作日报电子版,读报社区,爱读爱看

韩庆:“劳模”是工作者最高荣誉荣誉更是责任

让心沉下来 把事做起来记全市“十佳服务明星”

“官模”“款模”折射出官贵民贱,嫌贫爱富的观念-文学频道 ...

评选“洋劳模”展现民族的开放与包容-温州日报

劳模呼唤民本位回归 - 承德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把劳模精神传递给每个电力人  中国电力教育

把“争先创优”刻在骨子里

劳模评选如何让群众信服_民生观察_人民代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