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民日报刊登记者李丽辉的报道:《情绪化、非专业的声音很高调,容易受人瞩目;理性、专业化、力求公允中肯的声音,却常常被淹没——个税改革,众口难调怎么看(热点聚焦)》。
人民日报编辑说:“4月25日起,全国人大网站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网站收集到的意见就突破了22万条,创下公众网上参与意见的新纪录。与此同时,关于个税改革,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议论,有的认为‘起征点’调到3000元还是太低,有的认为对高收入者的征税还不够,也有人认为税率应当大调整,实行单一税率……
众说纷纭,反映了众口难调。本文针对个税改革的种种说法和观点,试着为您梳理和解析。”
这篇报道有一段非常引人注意的黑体字,这是记者引用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佐的一段话:
刘佐认为,减除费用标准调整的效果如何,也应当用数据说话。“调整后,工薪所得纳税人的比重从现在的28%降到了12%,88%的工薪阶层都无须再为工薪缴个税。而且,月薪在3896元以下的人不用再缴纳个税,月薪5000元的人每月纳税不到50元,月薪1万元的人税负也减少了46%。这样的调整力度,难道还不够大吗?”
22万条公众意见绝对说不出刘佐的这一段话,因为公众并不清楚88%的工薪阶层都无须再为工薪缴个税。
不过,这一段话会引来更多的质疑,国家统计局以及各地统计局从2010年起就不再公布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只公布城乡居民可支配的收入。起征点为3000元,月薪意味着是3896元,年收入为46752元。
如果不公开3000月薪以下收入的分布,那么再有22万条意见也是可能的,如果2500-3000元月薪占了这88%人群的多数,那么合理性就高了。如果2500-3000元这个区段并不占多数,那么反映出即便提高到3000元也不完全合理。
不是众口难逃,而是众口不知情,众口知情的只是自己的收入。
笔者深感奇怪的是,国家统计局因为工资“被平均”之后,干脆不公布平均工资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公众希望的是对号入座,希望看看自己低收入是一个什么水平,如果按照最低工资开始每500元一个台阶,公布工资抽样分布的频数,这不仅是一个科学的态度,也是让公众更清楚整个分配差异的情况。
怕雷特图,直方图被广泛运用与统计领域,而怕雷特的这个直方图最初就是研究财富分布的,又称为怕雷特曲线。西方先进的统计理论已经遍及各个领域,唯独这个分配的分布不愿意公开,这真是咄咄怪事。
刘佐以及权威学者在写10篇解读,梳理这个问题我觉得一定还是无济于事,虽然这些文章理性、专业化、力求公允中肯。因为关键的分布状况被掩盖了,这就必然形成个税改革为啥众口难调的直接原因。
个税改革为啥众口难调?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