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模式大体上可分为3种:
一、次区域合作先导型
通过次区域合作取得经验,带动全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化,是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环勃海次区域合作、黑龙江流域次区域合作等各有特色。
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不但得到各国政府的参与,而且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重视。铁路、公路、港口、电力、工业区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展开。世界一流的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将在这里建成。东北亚各国将在这个次区域合作中摸索经验,为全面实现东北亚经济区域化创造条件。
环勃海次区域合作也是东北亚的热点次区域合作地区。
中国的勃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及京、津、沪地区,这里是中国东部的黄金海岸。日本的北九洲和西南地区、韩国的西海岸地区和朝鲜对该区域的开发有着浓厚的兴趣。
中国的勃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具有相当发达的轻重工业基础,丰富的矿业和农业,雄厚的科技力量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比较发达的海路空交通。这里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7个集中在这里。该地区同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距离也很近。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它极有希望成为21世纪东北亚合作的热点地区之一。
黑龙江(阿穆尔河)全长4 350公里,流域面积184万多平方公里(其中约90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将近等于5个日本。黑龙江流域大体可包括蒙古的东方省、肯特省、苏赫巴托省,俄罗斯的赤塔州、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中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广义的黑龙江流域还可包括中国的、蒙古的以及西伯利亚与远东的更大范围的地区。如此广阔的地域、丰富的资源和较低的开发程度,在资源开发方面需要资金、农业开发需要资金、工业发展需要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黑龙江流域的开发是一项跨世纪的跨国大工程。它具有广泛的合作领域和广阔的前景。黑龙江流域成为国际生产力优化组合的最佳地带之一。
二、投资合作先导型
目前,资金已成为生产要素中极为活跃的要素。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资金流动空前活跃。日本、韩国资金雄厚,为实现生产国际化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对中国、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的投资规模和领域。投资合作的先导必将带动技术、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最终实现多领域、全方位的东北亚经济区域合作。
三、双边、多边合作先导型
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模式。因为,东北亚地区的任何两国和地区之间都在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其中,日韩、日俄、日中、韩俄、韩中、中俄之间的投资合作、科技合作、贸易合作、劳务合作已颇具规模。各国在双边、多边合作中积累经验、协调政策,这无疑将加快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进程。
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多边合作已于1995年4月拉开帷幕,韩、中、日、俄四国已开始实施黄沙和大气污染物的地区间流动调查。与以前的不明确和零散的研究不同,此次共同研究将详细查明黄沙的移动路线和各种污染物的国家间流动。韩海洋研究所、延世大学,中国青岛海洋大学、日本北海道东海大学、俄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有关研究机构等7个研究小组参加了调查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