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际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建立国际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随着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上海宣布国际板的推出“越来越近”了,这个热议已久的市场看来快要撩开面纱了。两年来,围绕着国际板的开设,权威人士不断向市场释放各种理由,正是这些理由,推动着国际板的建立步步推进。但是,在国际板的开设似乎已成大势所趋的情况之下,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理由进行分析,以端正建立国际板的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国际板建立以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一个充分的预估,从而让市场管理者、投资者都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其有准确的认知。

    其一,建立国际板是为了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促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它对上市公司的吸引力确实是不以国界为区别的。美国的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在全球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伦敦、东京、法兰克福等地的交易所也有全球各地的企业上市挂牌。但是,这些市场之所以能够接受别国企业上市,是由其背后的所在国货币成为全球通用货币为其先决条件的。而我国的人民币至今还未成为全球通用货币,境外企业进入以人民币计价的A股市场,虽然满足了我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但随之产生的一个问题是,由于人民币在境外尚不能自由兑换,对境外企业来说,进入A股市场上市,除了像我们在A股市场上已经见到的国内企业那样大肆圈钱以外,也就没有什么其他意义了,所谓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只是徒具形式。

    其二,让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使国内企业更加规范。这是先天地把外资企业当作规范运作的导师来膜拜了,但是一场源自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早已证明这种说法是多么地不靠谱。其实,一个企业不管其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会对资本市场的融资捷径 产生冲动,一旦市场监管失控,它们的这种冲动就会迅速放大,大肆掠夺投资者利益,破坏市场整体利益。在中国资本市场机制一仍其旧的情况下,那些在它们的本土市场受着各种约束的外资企业,进入我们这个充满了利益交换的市场,更可能的是主动或者被动地参与其中,而难以给我们的市场带来新的气象。

    其三,建立国际板,有利于在中国市场培植圈住热钱的“池子”,以减少泛滥的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大原因,确实是过多的流动性,前两年为化解金融危机而超发的货币正在催生令人担忧的泡沫。但是,这种说法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按照目前有关部门所说,进入国际板的跨国公司应该是优质企业,而优质企业的一个最重要标志,就是能够给投资者提供丰厚的投资回报,但当这个目标成为现实的时候,投资者能够用投下去的热钱生出更多的热钱,市场上的热钱岂不会更加泛滥?如果推出国际板的目的是为了化解热钱压力,那么在这个市场上的公司就应该是无法提供投资回报的烂公司,让那些热钱有去无回,彻底被消灭。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发展之中,但我们必须看到的一个现实是,中国市场的这种发展路径与国外成熟市场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它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与市场的承受力是不完全匹配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政府利用这个市场来实现其某个时期的工作目标的痕迹很明显,上述这些看似“政治正确”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产生的。其实,开设一个市场,它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公正的、可靠的投资市场,让投资者能够有效地增加财产性收入。当然,市场管理部门不可能保证投资者的盈利,但是至少应该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国际板的上市公司虽然来自境外,但它的投资者来自我国境内,这个市场只有让境内投资者能够实现盈利,才能成为有前途、有生命力的市场。但是,偏偏在这方面,我们的市场管理部门还做得很不够,已有的沪深两地市场,包括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都还存在很大缺失。

    因此,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弥补市场的制度性缺失,推进市场化建设,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把市场作为上市公司圈钱的一个便利通道。如果目前的这种制度化缺失丝毫没有改变的可能,那么,国际板即使开了出来,上述那些宏伟目标注定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