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5年刚回国的时候,在一次研讨会上,我说:中国的绿色发展状态相当于六年前的伦敦。这句话源于我的英国领导兼导师兼好朋友。他是地道的英国人,在伦敦生活工作几十年,面临伦敦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变迁,也在中国有多年的做项目的经历。他是有参照物和参照事件的。
后来我的朋友中有质疑的,六年?是不是太少了?
当时我想,以一个亲临中国及英国发展前沿的实际参与者,应该是客观的吧?我们通常会不自觉的认为我们落后西方很多,实际上未必。后来我也慢慢明白,我们的中国项目参照物并不是普通的业主承建的普通项目,要么是外国企业、香港企业的旗舰项目,或是中国政府的样板项目。这样的参照物比中国的大面积建设状态也要超前一些年的。所以那个数字有些理想化了。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绿色领域做着尝试,也一直坚持我自己坚信的一些原则:比如真正的做绿色建筑,不作秀,不贴标签。在上海喜马拉雅项目竣工后去参观,一个业主朋友说的,你就象一个布道者;因为我总在说绿色建筑的事情,他认识了我两年多,我的想法和坚持是一致的。而喜马拉雅只是他们开发项目中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
目前的业务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我理想的商业模型,比如做整合后的绿色建筑设计及城市发展项目,把绿色象血液一样融进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不把他们简单、生硬的叠加;另外就是在绿色认证,尤其是LEED认证方面融合我们的环保概念,希望及时在这样的层面上也能做真正绿色的建筑。
实际工作中,我深刻的感觉到,做绿色不容易。无论对我们这样的咨询机构,还是对业主。难度主要表现在:
咨询机构:
1)理想的坚持和现实的需求是有差距的;把差距化解需要有专业、负责和智慧一些的妥协;
2)沟通的障碍源于社会整体认识还没到达沟通顺畅的基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经济承受能力去等待市场的成熟;如爱情,等待那个等待的人到来,有耐心还有有幸运;
3)想出污泥而不染并不容易,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策略在纷乱的市场中拥有一方可以被看见和认识的空间;
4)需要磨练技术,深入钻研,但这些积淀的成果在现有的项目上不一定有机会尝试和运用,需要一定的促进才能保持学习力而不至于跌落至流水线生产模式;
业主:
1)操作团队在绿色认识方面的积累和程度不够;导致不能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项目定位建议;
2)对绿色操作流程了解不够,有恐惧心里,担心做绿色会带来施工及材料组织等方面的额外难度系数;
3)对绿色设计存在误区,认为绿色是高消费的行为,担心造价控制不利;
4)市场机会过好,不一定有长期并负责人的远期战略;
5)政策层面的激励少;动力也小了。
目前做了若干LEED认证项目,也在比较新的体系,如绿色社区评估体系(LEED-ND)及绿色住宅项目(刚刚开放的LEED-HOMES)上做了非常多的准备与研究。反思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阶段性,知道那比十年可能还长的距离是存在的。盲目的热情不在,代之以理性的从容。
这种距离是社会整体发展的综合实力对比,包括政策、规范、社会认识、消费者实际认知和需求......好在大家都在努力,我们也能实际的工作,布道也好,实际演习也好,总在向前走。
感悟:中国绿色发展的阶段性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