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真正得益?谁最终受损?


下个月,Fed(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QE2(二次“量化宽松”)就正式结束了。但一系列官方数据证明,美国经济并未真正从中获益。目前,从整体,美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从价格看,美国房价比QE2推出之前的水平更低,通货膨胀却在走高;从就业看,美国劳工部透露,去年8月至今,美国全职工人数量增加了70万人。按QE2花费纳税人6000亿美元的代价计算,创造每个就业人口的平均成本达85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时期的兼职工人数量下降了60万人。换言之,85万美元还不是净增加一个就业人口,而是仅仅帮助一个兼职员工转成全职员工。正因如此,当下美国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8.4%,低于去年8月58.5%的水平。

 

既然QE2对美国实体经济的效果有限,那么多资金注入,到底便宜了谁?表面上,是所有投资者。他们趁市场流动性充裕,大举涌入各项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从股票到黄金,一网打尽。自去年Fed主席伯南克宣布QE2计划以来,标普500指数累计上涨了26%。在最近调整之前,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重金属的表现也十分抢眼。然而,一想到所有上涨股票的计价货币——美元汇率不断下跌,以硬通货衡量,当前美国股市的繁荣就显得格外可疑。试以瑞士法郎计价,去年8月27日至今标普500指数仅仅上升了8.4%;试以瑞典克朗和澳元计价,美国股票的升幅更小;试以黄金计价,标普500指数仅上升了4.5%。

 

同样的问题中国也存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郑重介绍了Mark Hart III的观点。作为顾问公司Corriente Advisors的首席执行长,他不仅明确看空中国经济和股票,更建议押注人民币贬值。Mark Hart III认为现在中国经济的表象是一个由信贷促成的泡沫。他在Ira Sohn Investment Conference投资大会上说,以中国经济的规模和飞速发展的持续时间,预计泡沫的破裂将比亚洲金融危机还要严重。

 

不论Mark Hart III是否危言耸听,其他投资者也担心通货膨胀可能会戳破中国泡沫,造成经济严重放缓。尽管从公开的不良贷款数据看,中国银行业状况良好。但实际上,在尽力遏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信贷仍在扩张。这不得不使人怀疑,商业银行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靠贷款展期等手段推迟不良贷款的计算。而且,由于存在政府补贴和强力的价格干预,5.4%的通货膨胀率并不能反映普通中国人生活中的许多真实费用。也就是说,普通中国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推高国内需求的能力可能会出现增长乏力。

 

谁真正得益?在美国,谷歌之后最大的IPO——社交网站LinkedIn公开上市首日股价疯涨,受到市场质疑。不过,担任此次IPO承销商的美国最大几家投资银行已经准备好利用社交媒体公司上市狂潮大赚一笔了。据金融服务咨询公司Freeman & Co.透露,此次在线职业和社交服务提供商LinkedIn共计发行780万份股票,摩根士丹利、美银美林和摩根大通三家投行将瓜分总计2100万至2400万美元的承销费。作为主承销商的摩根士丹利应该能从中获取700万至1000万美元的收入,而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可分得300万至500万美元。显然,即使繁荣很可能是假象,交易商和机构投资者总能在时间窗口中赚到钱。

 

谁最终受损?运气不佳的普通投资者将承担最后一棒的风险,美国如此,中国亦是。昨天,中国内地股市连续第六个交易日收盘走低,基准的上证综合指数收盘下跌0.2%。我相信,这还不是最后的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