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声音在哪里?


沉没的声音在哪里?

 

要么在喧嚣中找寻,要么在喧嚣中迷失。除了喧嚣,那些沉没的声音在哪里?


今天的《人民日报》罕见的登出一篇理性的文章:《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文章中提到报纸杂志,提到新闻跟帖,提到微博。文章说: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声音只是“说也白说”,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这些,都可谓无效表达,有人称之为“沉没的声音”。


当下中国,各种声音,层出不穷,此消彼长。一篇博客,动辄就百万访问量;一条新闻,动辄就上万条跟帖;一条微博,动辄就上千条转发。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的技术,让人们从来没有觉得像今天一样,和这个世界如此之近,把身边事告诉世界如此之快。尤其是140字微博的威力,更是势如破竹。


记得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个场景:在乾隆面前,纪晓岚一边猛吸着长长的烟袋,一边向乾隆说,烟(言)路不通。以此,暗指乾隆不听下面声音,自以为是。


如今,发达的网络技术,已经打破了言路不通的壁垒,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接收和传播信息。但,在这一切的喧嚣和盛景之下,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


如今,互联网的网民就是一个金字塔式的构成。塔基就是广大的网民,大家都在积极地成为别人的粉丝,不知不倦中,大家只是学会了关注,却忘了表达。即便是表达,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传播和影响,或者说形成有效的关注。最终在一片喧嚣中,成了沉没的声音。


尽管,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但给人的感觉,这些年,有了报纸,依旧是那些人的事,有了博客,还是那些人的文章,有了微博,还是那些人的生活。


这些看上去的热闹和喧嚣,让我们没有时间和兴趣去关注那些同样表达了自己声音的传播的弱势群体。


人们常说弱势群体,在新形势下,弱势群体,最为明显的就是,无法清楚的知道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无法有效传播自己的诉求。我们所有的传播手段,都成了少数人的工具。大众更多的是一个听众和看客。在喧嚣面前,那些沉没的声音,更需要被发现,被聆听。


80%的网民成了20%的粉丝。就在走进他人喧嚣的同时,少了自己的表达,有也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发发情绪,发发牢骚,发发感慨,发发建议。


其实,沉没的声音大都在此,大都如此。找到他们也很简单,就在喧嚣的隔壁。有时候,路过,往前走一走,就会有更多深入和收获。


在我们的生活中,沉没的主人已经沉默太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两种极致的状态,但,平日里的样子,依旧是沉默,依旧是弱势。


不是他们没有表达,而是,表达了,没有人传播,没有人关注。正如一位网友的签名:既然选择不做沉没的大多数,那么就让我呐喊出理智的怒吼。

 

 

“明清石”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172110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