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一天参加一个会议,未更新博文,先做一说明。这个会议是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江苏省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创业资本论坛。泡了一天会议,总要有点心得与见闻与大家分享下。便有了今天博文题目,巧合的是,又是关于创业板的话题。
自2009年10月30日诞生以来,创业板上市公司“高股价、高市盈率、高募资”的“三高”问题就饱受诟病。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屁股决定脑袋,在昨天会议上不同角色、身份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且看——
官员(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副主任李量)——创业板“三高”是市场自身反映
创业板初期出现了以高市盈率为代表的“三高”,这种“三高”反应了中国创业资本市场积极健康的创新支持环境。未来随着市场供给的增加,投资理性的增强和市场机制、市场规律的作用,公开性股权投资的市盈率水平应该更加合理,有差别的反映创业企业、创业劳动的价值和潜力。
发展创业板市场,要形成和完善创业板发行和交易的良性价值评估机制。创业板市场初期的“三高”,应该讲是市场自身的反映,市盈率的高于低,应该是市场评判,我们希望中国的创新企业依靠创新的高成长有高市盈率的评价,我们也不想看到良莠不齐的定价机制。
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法教授刘纪鹏)——核心问题在于审批
从大家对上海的权证开始,到紫金矿业弄出一毛钱的股票,到现在创业板的“三高”,从天花板到地板,这种现象二级市场的买单把大家搞的没情绪了。创业板218家企业,预计募集1660多亿,有的计划募集两个多亿,最后平均超过5.2个亿,吃利息也是四千多万。这些现象交易所还来看着你资金使用。一个制度性的错误带来更多的错误,不许你用,不用也浪费,这是市场化询价吗?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审批,保荐人基本不发挥作用,我们只看到创业板发行以后,出现了很多的富翁,没创业财富就这么分配了吗?
证监会是不是也要多听听大家的意见,我今天跟李量也说,我说你如果在这儿听我讲,我就多批评你一点,你要走了我就少批评一点,看来他还是怕批评,他走了。但是少批评也不能不提,我们的市场到底是什么样的发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