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片鳞 第九讲、对乾卦爻辞的进一步认识(一)
有一利则必有一弊
我们在上一讲中,通过文言学习了《易经》乾卦六爻的爻辞,在下面,我们还将通过文言,对乾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继续看乾文言的原文: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这一段是重新对《易经》乾卦六爻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乾龙勿用,下也”,因为阳气在下面嘛。前面我们在初九文言中就讲过“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这里又再次强调了在下,不仅是在乾卦之下,而且还是在下卦之下。这是从其所处的位置出发,再一次强调初九爻是居于下位,不可随便起用。
“见龙在田,时舍也”,天下大治的局面,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出现并寓于其中了,因为九二居于下卦中位。
“终日乾乾,行事也”,而九三这个位置就非常敏感了。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不管是老板,还是白领,基本上都是处在九三这种“终日乾乾”的状态中。行事,就是行“自强不息”这个事,大家也都是为了自己能够在精神上﹑文化上﹑理智上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升,才来到我们龙江书院共同学习和研修,以期能够进德修业。
“或跃在渊,自试也”,我们都知道什么是鲤鱼跳龙门,跃过了就可成龙,跃不过就只有死亡。乾卦表现的是一种阳明之德,阳刚之美。如果不是在乾卦中,其它卦的九四都是很麻烦的。在这里,处在这种位置上,尽管是上下无常,进退无恒,但是还是应该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待时变。此时应“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要自己考验自己,还要在现实社会中锤炼自己,这就是“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九五居于上卦的中位,是为九五之尊,表明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这是已经到了物极必反的位置,自然各种麻烦也就不断。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在前面的文言中就没有对用九进行解释,只是在古卦辞里有云“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因此这里才将其点出。天下治是表现在“群龙无首”上。中国古代大治的时候,并不是不要龙,而是龙不能太多,且只能有一位居于九五之尊。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上九都是龙,但是无首,唯一一个首,就是九五。龙,代表着有德有能的人,如果龙都有首,一方面就会限制其神通变化,另一方面就会导致群龙之间的纷争,就不可能出现天下大治的局面。所以这样来理解群龙无首,才是吉。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善于运用群龙无首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然后北兵南调,南兵北调,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将领和士兵永远都处在流动之中,不让其在某一地方生根,也不让某一将领在某一个部队里生根,而且往往是文官掌握兵马大权,武官永远都不能掌大权。最近网上有不少文章在点评宋代历史,说宋朝的政治和文化是中国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多出于这段时期,人口上亿。宋朝皇帝为了避免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有意识地剥夺了军队将领的领导能力,使国内确实比较太平。但是,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却屡战屡败,先受制于辽﹑西夏,后又受制于金,最后又被蒙古灭亡。我们怎么来看这个问题呢?
像宋朝这种重文轻武的局面,到了明朝也还是这样。比如一个二品武将和一个七品文官,文官可以坐下,但武将就只有在一旁站立,不能与文官并坐。为了实现群龙无首的局面,甚至在军队后勤上也大做文章,比如说军队在四川,其武器可能存放在陕西,弓箭则可能存放在福建等等,弄得很麻烦,常常丧失战机,以至于与倭寇折腾了几十年,这都同当朝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对人的限制分不开,君臣相疑,文武相疑。
这些都是采纳了“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的道理。但是世间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关键在于你如何运用,如何驾驭。
“乾元用九,群龙无首”,本来是一个国家避免内乱的良策,为了使国家能够保持长治久安;但是这种局面对外,则往往力不从心。即使到了满清以后,一方面总结了宋明两代的政治经验,另一方面结合自己作为少数民族人少,在冷兵器时代自己的满清八旗具有极高的威慑力,建立了一套更加严密的政治体系,但是一遇到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一切也都土崩瓦解。
所以在现代社会活动中,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明白“用九”的利弊,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运用“用九”的智慧。
天下文明的时代
我们继续来看乾后面的话: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我们什么时候是潜龙呢?大家还是孩子的时候都是潜龙。这句话如果引申开来,在丹道又有一番道理:如何使我们的阳气能够潜藏起来呢?如何才能不轻易泄露呢?现在我们常谈的养生学里面,也非常注重这一点,就是天黑以后要注意睡好觉,这是阳气潜藏的最好方法,这比吃再多的人参﹑燕窝等补品的效果还要有用。生活无度﹑饮食欲望没有节制等,都是有悖于《易经》的道理。
我们每天都处于这六爻之中,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分别处于某一爻的状态。比如早晨起来,就可以说是“见龙在田”,刚刚休息好,精神等各个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办事能力也是最强的;中午睡了午觉起来,又开始感觉到精力充沛,办起事来得心应手,这可能就是处于“飞龙在天”的状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内掌控自己的精力,这又是一门学问了。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精力,轻易地耗费掉它,那么就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隐患。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见龙在田是居于中位,这里我们要再次提醒大家,在易经六爻里面,“初”与“四”相呼应,“二”与“五”相呼应,“三”与“上”相呼应,是有着对应的关系。所以“天下文明”就离不开九五的“圣人作,而万物覩(睹)”的作用,才能够利见“九五”这个大人。如果离开了九五的力量,那么“见龙在田”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而“利见大人”也就不存在了。
文明一词,在《易经》里面有着自己的解释。“文”,教化,而且一定要和德相合,才能称之为“文”。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有了文凭并不等于就有文化了,现在作奸犯科的所谓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甚至为人师表者也有不少,大家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的报道就能明白这一点。“明”,对事物能够有清晰的认识才能称之为明。文是修养,明是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往往都是大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但实际上落实到我们个人修身上来讲,则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智慧,从而致力于《易经》中所说的“天下文明”。如果人们都能以有修养和有智慧为目标努力奋斗,那中国的前途无可限量。
历史上的中国曾有过几段“天下文明”的时期,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两宋时期如果除开外患,其国内也确实在某一程度上达到了比较文明的层次;明朝则不敢恭维;清朝如果抛开文字狱,也还是比较文明的。
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发牢骚,说民国把满清皇帝赶下了台,结果却是出了不少土皇帝,每个县上都有几个这个长那个长的,以前杀人还要由县上报州,再到省,最后到刑部,需要级级上报﹑反复核实才能判决杀人,而到了民国时期,一个小小的乡一级政权都可以决定杀人,甚至只要自己手上有那么几杆枪,拳头硬,就可以自己说了算,导致整个国家纷乱不堪。到了1927年,蒋介石的“小一统”,也都没能扭转局面。
目前的中国,固然是在改革开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国民个人的道德情操上,却有每况愈下之忧。比如最近报道的沱江两次严重污染事故,那些肇事者的责任心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企业领导的良心何在?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而作为底层的普通人来说,其对生命的麻木和极低的素质也是有目共睹的。所有这一切固然与中国的一些客观因素分不开,但是作为中国人本身来说,也存在了非常多的问题。
这是中国文明的失落,上下不安其位,以至于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现在,中国政府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对此加以规划和改进,但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天下文明”,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乾卦的灵魂
我们看下面一句,“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现在国家提出“与时俱进”的号召,在《易经》乾卦里面也有这样的启示,即“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意思是说我们一定要永葆青春,永葆活力,永葆锐意进取的精神。如果一个人在精神上和生活上没有了朝气,而是呈现出一副沉沉暮气的状态,那是很可怕的。
本人对暮气体会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在1981年,当时全国已经开始进行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我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已在监狱服刑多年,这期间一直没有消沉,仍保持着朝气。结果,平反工作几年后,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都还没有解决我的问题。这下我就有些着急了,突然有一段时间就觉得心里堵得慌,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大概半个多月时间后,一下惊醒过来,发现自己无意中进入了暮气状态,觉得这样下去不行,马上就将自己的心态调整过来,重新焕发朝气。
另一次是在1998年至1999年的时候,因从1991年开始,连续写了七八本书,累翻山而病了两年,岁数并不大,头发一下就白了,脸上也起了不少“老年斑”。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行,便在2000年重新将自己的精神收拾了一番,又重新生发了朝气。这些都是要求自己应该与时俱进的。如果自己的精神不能与乾道﹑天道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合,秉性上失去了这个“健”字,那么很快就会与时代脱节,精神上就会走下坡路。现在我创办龙江书院,也是为了能够与时俱进。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我们都知道,每天都有亿万富翁破产,同时又有新的亿万富翁产生,这就是九四的本相。进可以为九五之尊,退则可能连初九都保不住。鲤鱼跳龙门,跳过就成龙,跳不过就成虫,这就是“乾道乃革”。这里我们要知道,“九三”和“九四”是乾卦的灵魂!前面我们就说过“初﹑二﹑五﹑上”基本是处于稳定的状态,而“三”和“四”往往是在变动之中,如同我们人类,在小孩或是老年的时候,不可能做出什么事情。真正能够做出事情的时候,恰恰就是青年人和壮年人;而青年人和壮年人,就正处于“三”和“四”的位置上。
在《易经》中还讲究变卦,每一卦都可变,且都是中爻变。开始是“初﹑二﹑三﹑四﹑五﹑上”,但是当我们把“二﹑三﹑四”重新组合成为下卦,配合“三﹑四﹑五”组成的上卦,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卦。这里“二”和“五”只能一次性参与,“二”变为新“初”爻,“五”则变成为新“上爻”,而“三”和“四”是介入两次,“三”一边成为新“二”爻,另一边成为新“四”爻,“四”则分别成为新“三”爻和新“五”爻。我们要看到其中的妙处,卦一变,其内部结构的组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变一个新卦,其核心内容就是“三”和“四”两爻。
在中爻变的基础之上,再回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上来,就可以更好地加以理解。
我们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告别学生时代进入社会以后,在老去以前,基本上一直处于“三”﹑“四”之中。也许有的人会说自己是处于“二”上,但这里是指在我们的生命和精神上已经处在“三”上,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地位变更。我们在卜卦的时候,所处的卦爻位置是不一定的,系辞里就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对于《易经》,我们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生搬硬套,要善于变化,并根据变化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走向。我在大家面前是老师,但在我的老师面前则成为学生,在我的子女面前则是父亲,在我的父亲面前则是儿子……总之对象不一样,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参照系数也不一样,那么“位”也就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去认识和调配“位”的关系。不然,可能你在这个“位”上还可以,但在另一个“位”上却错了,引起麻烦。人的多面性、复杂性就是表现在“位”的这种多重性、变动性。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这里又再次强调了中爻的力量,强调中庸之道,我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居于中位。我们前面虽然强调了“九三”和“九四”是乾卦的灵魂,但不论“九三”和“九四”如何变化无常,最后都还是要归结到身为天德的“九二”和“九五”上。大多数人较好的归宿都是归于“二”的,能够安全太平;但能归于“五”的就很有限了,毕竟“九五之尊”能有几个呢?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就是说一个事物已经发展到终止点上了。我们前面谈论的九三爻文言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而“与时偕极”也就是“知终终之”的时候了。我们一定要对“时”保持相当的敏感性,若不能知时,就不能见几。时和几实际上就是一回事,时是抽象的,几是微妙的;几又蕴藏在时中,没有时就没有几;时是大气候,而几是隐藏在大气候中的可能性。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乾元用九,“初﹑二﹑三﹑四﹑五﹑上”都在运用之中。在用的过程之中根据不同的位﹑不同的时,分门别类,各就各位,每个人都要找准自己应该所处的位置。如果失位或站错了位置,就会走进误区,陷入危险的状态。
要对无形的力量感恩
我们接着来看下面一段: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这段文言实际上是在乾卦的卦辞“乾:元,亨,利,贞”和彖辞的基础上再予以发挥。“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元,始也,玄也,是朦胧的﹑说不清楚的,但它是事物的初期阶段,就必然要亨。亨者,通也,新生事物是不可抗拒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在准备做事情的时候,也要考虑自己是否站在乾元的立场上,进而做到始而亨者也。现在有些人做事情没有定性,挖一锄头就开跑,这种做事没有恒心的人是不可能通﹑不可能亨的。“始而亨者也”,这个始而亨,实际上有一个始终贯穿的连贯性,存在着因果链的一种完善性。
“利贞者,性情也”。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而“义之和”与“事之干”,在这里则进一步表述为“性情也”。一个人是否能够具备这样的素质呢?如果我们的道德结构﹑文化结构﹑智慧结构能够向“利贞”靠拢,那么就能吉无不利。
正是在这个“元亨利贞”的基础上,文中才又接着说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比如说太阳是乾卦,其力量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地球上来,给予地球万物生存所必需的能量。如果失去了太阳的能量,那我们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将荡然无存。我们的精神也是如此。我们精神的发起,实际上也是乾的能量;我们精神的能量、心的能量,和这个乾元的能量都是一样的。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它可以建化万物,而不居其功,是以“不言所利”。太阳、地球,乃至我们的精神等等,从来都没有向它所无偿给予能量的对象索要过任何回报,古时的人们对此就有所领悟,并报之以感恩。佛教有“上报四重恩”的说法,基督教有“感恩节”,儒家讲究“天地君亲师”,也讲要报天地之恩、父母之恩、君长老师之恩,等等。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大多数人却对此很淡漠,不知道生而为人,还要对这些默默无偿给予我们人类关怀的无形的力量,报以感恩之心。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讲宗教或者哲学,但是我们要从宗教和哲学的力量中,从道德的力量中,来看这个“不言所利”。我们的精神和生命每天都为我们有很多的付出,但我们爱护过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吗?慰劳过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吗?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这里,就更不知道如何来报答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如何报答赋予我们这个精神和生命的大自然了。也许,只有当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才会有所悟,但失去的已经不可能重头再来了。这岂不是很可悲吗?我们现在就应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敬畏自己的生命,敬畏别人的生命,并且对整个大自然都保持敬畏之心﹑感恩之心。
“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这里是对乾元﹑天道的赞叹,并且对彖辞加以解释和发挥。乾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是刚健中正的。刚,不屈不挠;健,自强不息;中,不偏离,永远都是在平衡点上运动。这个平衡点并不只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在运动中的平衡。不仅要刚健中,还要居于正位,不能走邪。“刚健中正”称之为乾道四德,而且是“纯粹精也”,这四德并非各自独立的,都是我们精神所承担的﹑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精,精纯,要排除杂质的污染,不能被一些杂念所左右,否则就谈不上什么“刚健中正”。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易经乾卦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为了形象化﹑具体化﹑实在化,才分为六爻,其目的是为了“旁通情也”,使我们能区别对待,更有条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壮大﹑衰败﹑消亡,这么一个自然的过程就用六爻的“初﹑二﹑三﹑四﹑五﹑上”予以表现出来。“通情”就是通天地之情、通人之情、通社会之情。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御天之术不是人人都可以玩的,只有到了特定的时候,真正懂得了社会之道,真正处在万人之上,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而有所成就,才能称得上“时乘六龙”。以前只有皇帝才能时乘六龙,孔子为庶王,也可以说“时乘六龙”。当然从广义而言,我们作为平常人也有“时乘六龙”的时候,即当自己在处理某一事情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的时候,总之就看各位如何去把握了。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当真正实现了“时乘六龙,以御天也”的时候,所谓雨露普沾,就可以把这种刚健中正的力量向天下释放,使天下万民同沐圣恩,自然天下就能太平。只有圣人广阔的胸怀,才不会将天下纳为己有,而是还天下于天下。只有这种“公天下”的思想,才能真正得到圣人之位,才能真正做到“时乘六龙,以御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