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识上的混淆之二
上次,在《正确理解道德》一文中我说过,古代孔丘就对于道德认识发生了误解。很多的网友不以为然,颇多微言。因为他们认为“仁义道德”是儒家的宗旨,说孔丘误解道德,是否有点过头?
《论语》宪问第十四,第34条,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 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因为孔子的“何以报德?”引发了世人对“以德报怨”的误解,这里需要认真分辨。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德?《道德经》曰:德者,蓄之、长之、育之、亭之、度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侍,长而弗宰。因此,德莫大与生生,德不求回报。这才有后来将放生当作积德的行为。故而,德乃生之育之而不求回报,真正理解“德”之大义,就明白德不需回报。德是顺乎天意,顺“道”而行。怨是恨,是仇恨、怨恨,一旦有了仇恨或怨恨就希望报仇,怨怨相报何时了?
孔子对于德的理解没有老子的理解深刻,也就是说孔子与老子对德的理解有差距。老子认为德是生养之情,顺天而为,不需回报;而孔子则认为德是恩惠,恩德需要回报。这就是两位先圣对于德的不同理解。
“以德报怨”来源于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的“抱怨以德”。老子写道德经习惯于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抱怨和以德是事物对立的两方面,这与《道德经》六十三章前文中的大小和多少是对应的,其中并没有以德报怨的意思。
关于怨恨《道德经》七十九章云:“和大怨,必有余怨”。意思讲的是怨恨产生后,即使和解了还是有怨气,表面上消除了大的怨气,可还是会有剩余的怨气。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结怨!
“以德报怨”所说明的状态是在怨恨产生后用自己的恩德来感化,化解仇恨。“以德报怨”注重的是先行释放善意来消弭怨恨。“以德报怨”有太多的好的实际效用才会成为美德流传至尽。楚庄王“解缨太平宴”才有将士拼死回报;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才有稳固的后方;曹孟德压下杀子之仇,接纳张绣才有大量的人才来归顺;……。“以德报怨”的实在好处数不胜数。因此,才会有违背论语的论述将“以德报怨”视为美德传统。
但是,弱者经常的将报仇与抱怨当作阻吓以后威胁者的手段,甚至还有些政治阴谋家将制造怨恨当作转移视线或者聚拢力量的手段。如果以寓言故事“农夫和蛇”或者“东郭先生”来否认“以德报怨”实际的积极效用,那是以虚幻对抗真实。“怨怨相报何时了”,这是一种现实,美国和恐怖主义的矛盾就是这样。
在现在科技发达、资讯爆炸的年代,如果还死死抱住农耕时代的“怨怨相报”的两败俱伤的观念则是莫大的悲哀。源于报复的仇恨心理是为了起到震慑作用以减少以后对自己的损害,这是弱者的一种生存保护之道。而现在,大家都生活在文明社会里,有固定的法律规范,人们不需“冤冤相报”。封建的连坐惩罚制度消亡,乃至杀人者不用遭到死刑的惩罚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明辨“以德报怨”的有利效果和作用,摈弃“怨怨相报”在当代文明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德报怨”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对人类的一大贡献。有容乃大!
回到开头的道德认识上,道德在孔丘以后就已经给固化为行为规范,因此后来的儒家才有“仁义道德”的说辞。而仁义就是道德的价值判断也是一种谬误。
《道德经》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的论点:“道--德--仁--义”是正常的次序,因为“道”是宇宙的运行规则,“德”是天地滋养万物的特性,“仁”是人类社会的互爱之心,“义”是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道德是一种归纳和概括,是规律,依照道德行事,无往而不利。可是将“仁”和“义”这样的慈爱的心里和行为规范定义为“道德”,那么就就误解道德。
儒家的错误就在于将“仁义”定义为第一价值,从这里说就违背了“道德”的本意。道家认为,“道”生万物,万物之“德”,无不得之于道,所以“道”是第一价值,“德”是第二价值。唯有天赋真德,才有先天的终极依据。“仁”、“义”、“礼”、“法”都是后天的、人为的次要价值,没有先天的终极依据。因此以“仁义礼法”之名,行悖“道”、丧“德”之实,就有价值障碍,也有制度防范。天下万物,包括人类,甚至圣人、圣君,都不可能尽知“天道”,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自居“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这就是道德认识上开始混淆的初始源头。
因为,道德是客观规律,是本源。我们按照规律办事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但最主要的是客观规律也是变化的,以前是真理现在不一定是真理。“刻舟求剑”将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说明人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教条。但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以前的正确认识不一定符合现在的客观实际,因为事物是不断在变化发展之中。那么道德就没有什么固化的原则了吗?还是有的,从我们古人认识道德的基础上我们知道,“阴阳”是固化的,事物之中有阴必有阳,而且阴阳匹配对应,相互作用。事物的变化规则是“盛极而衰”,“量变导致质变”。人类社会中也有一些固化的规律,也是被世界道德家和哲学家都认为的“道德金律”,那就是:“己所不为勿施与人”。
而仁义道德是儒家将一时所需的“行为规范”规定为“道德”,犯的错误与现在西方道德家一样,就是将道德视同为,道德规范制订。而道德规范制订是由人制订出来的,拿就没有那么的可怕,也就是说可以违背。这样,由于对道德的误解,也就大大的降低了人们已有对道德的认识水平。所以才导致人们不按道德做事。
道德认识上的混淆使人们不重视道德,而不重视道德的后果大家都已经早体验。道德沦丧导致腐败盛行、道德沦丧导致谎话连篇,人人不诚信,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大的降低了社会的运作效率和大大增加社会交易的成本。这是大家都遭受损失的年代。很多出国的人都感受到欧美国家一般的平民百姓乐于助人,随便的问路或搭便车别人都很喜欢帮忙。很多中国人不明白,会经常的问欧美人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回答是以前他们也得到这样的帮助。其实道德和简单,相互热爱和相互帮助就是“道德”,因为这是一种契约,这样的契约对于遵守着都有利。这有如诚信一样,大家都讲诚信,那么社会就节约了很多的交易成本,法院就没有那么多官司。所以文明讲道德是大家共同获利的事情。但是也有人说大家将道德,那么不讲道德的人会轻松获利,可是你们没有想到,这样的人虽然获利,但都是一时的。因为他们必将遭受惩罚,而且后悔莫及。例如有一个中国道德国的留学生,自认为聪明经常在坐火车时逃票,因为他认为被抓住了再补票很划算。可是他毕业后在德国求职,屡屡失败。他想不通,认为自己的各科成绩都是最优秀的,为什么德国企业不要?隔壁而企业不要情有可原,可全部的企业都不要,为什么,不断的挫败后,终于有一个企业的职员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告知他的根本原因:拿就是他有两次坐火车逃票的经历。大家想想,在德国就业生活,获得德国居留权,再入籍核算,还是贪小便宜逃票合算?很多聪明人认为排队买票是傻帽,应该寻找机会去便捷的买票,可是大家都这样了,谁还排队买票?而不进行排队买票大家买票的效率就会大大的降低。而一些公共机构卖票就必须要有人来维持买票的秩序,这就加大的社会交易成本,最终这样的成本还是需要大众来承担。先到这,有空再讲一些不遵守道德仁义的坏处。
道德认识上的混淆之二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