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小强”也可爱


  经过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已经逐渐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单纯从贸易额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迄今为止,中国的出口贸易额早已占世界首位,而进口贸易额在全世界的排名今年也不排除有坐二望一的可能性。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围绕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究竟应该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不过,有一点不禁要发问,这就是难倒只有贸易大国才有资格成为贸易强国吗?尽管中国在当今世界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在所有商品上都可以称得上是贸易大国。岂止中国,就像美国、德国、日本等传统贸易大国也不可能在所有商品贸易上都称得上是贸易大国。

  从转变对外贸易这种方式的内在需要出发,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摆正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中国出口贸易发展基本上走的是“先大后强”的路子。“先大”固然可贵,但既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铺开了摊子,再要追求“后强”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长期以来,依靠低价战略,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基本上于低端定位,效益低,声誉也不高。由于舍不得推倒重来,要扭转以量取胜的做法,不仅代价大,而且时间会很长。

  目前,中国在诸多商品贸易上正在处在从贸易小国向贸易大国迈进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做到 “先强后大”。事实上,贸易强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要经过无数次坎坷。诚然,相对于贸易小国来说,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距离更要短一些。不过,就试错成本来说,要将贸易大国做强,有可能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要想将贸易小国打造为贸易强国,无疑会有船小好调头之便。

  在诸多商品上,中国目前都称不上是贸易大国,更谈不上是贸易强国。从现有的国际分工、产业基础、政策导向以及资源约束角度来看,只能够选择一些在技术水平上“差不多”的商品搞“先强后大”。虽然在一些商品上中国还不是贸易大国,但仔细观察,也可以稍许看出些“王者之相”。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汽车产销规模最大的国家,但由于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中国制造的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并不高。不过,有基础总比没有基础强许多。事实上,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中国的家用电器产业成为当今国际市场家用电器的主导力量。相比之下,当今中国的汽车产业比当初的家电产业在处境上倒有几分相似之处,既然家电产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做强”,汽车产业也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上“做强”。虽然整体水平短期内难以提升,至少在新能源汽车上,中国还是占据先下手为强之优势的。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与“做大做强”不同,对于现阶段中国在对外贸易的某些领域“做小做强”而言,找准目标定位更为重要。应当看到,无论从出口总额还是从进口总额来看,瑞士怎么都称不上是当今世界的贸易大国,但钟表、电梯等局部特色领域可以说是瑞士对外贸易的“小强”领域。也要看到,对于国际产业链条而言,许多贸易强国的竞争优势往往也只反映在局部环节上。作为当今世界IT行业的先行者,美国更多注重发展在与研发关系紧密的芯片设计加工工序,而电脑组装等相对低端工序则更多转移至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虽然美国没有占据IT产业链的全部,但谁又能够说美国IT产业不强呢?岂止“小强”,称美国IT产业为“大强”都不够用。

  且不说能不能,即使中国在所有产业上果真都能够“做大做强”,说实在的,国际市场的承受力还真是有点悬。应该这样形象比喻,总该给其他国家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留个饭碗不是?否则,不仅容易引发更多贸易摩擦,而且真要是将什么活儿都自己干了,缺少了国际分工,也不一定能够将比较利益赚足?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某些产业来说,现阶段最需要打好基础,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力争做到集中目标,重点突破,这样做总比到处盲目铺摊子要好许多。果真能够做到“先强”,有朝一日,不想做到“后大”都很难。当然,无论从对外贸易政策还是从相关产业政策来看,要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要重点支持“做大做强”,而且也要充分顾及到成为“小强”之需。

  总之,转变对外贸易总之方式需要从整体上将我国的对外贸易“做大做强”,但“做大”与“做强”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是两码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某些局部优势领域,我们即使暂时还是贸易小国,短时间内做不到“先大”,也总还可以做到“先强”,不妨先争一个贸易“小强”的名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