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杠少年”的幕后黑手


 

放假这几天发生了件大事,本•拉登被美国人弄死了,这个隐藏了近十年的恐怖组织头目,终究还是没能逃脱美军的追捕。在坊间讨论着恐怖组织的种种是非的时候,一个“少年队武汉市总队长”的图片在网上突然走红,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什么时候冒出一个“五道杠”?然后看了几篇关于“五杠少年”的新闻后,更是诧异于这个“神童”的种种模范事迹,这个少年真是太适合中国这个官腔的“土壤”了。



“五杠少年”名叫黄艺博,今年13岁,是一所寄宿学校初一的学生,现任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让他走红的是这样一张照片,只见黄队长带着红领巾和“五道杠”队牌,神情泰然,派头十足,下面还附着一行小字,“黄艺博当选中国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后,在总队部阅读文件。”据新闻中报道,黄同学从两三岁开始只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只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如今,黄同学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并将其近3000元稿费和零花钱用在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上。

 

黄同学的影响力肯定不及拉登之死,但还是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热“吵”。面对这样的“优秀少年”,大多数都站在了对立面上,批评黄同学年纪轻轻就这么官腔官调。只有少部分网友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再怎样,他不过是个孩子,不过是我们成人世界的镜子。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个观点,孩子成长的第一步都是从模仿大人的行为开始的,他们只是参考着周围的事物,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这事怪不得孩子,要怪就怪这浮躁的社会吧!

 

幕后黑手

 

“这些习惯和兴趣都不是我们有意培养的,孩子的天性占了主动权。”“当时只为讲着好玩,没想到孩子自己将《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白话版等许多历史书找来全看了。”这些话都是黄艺博同学的父母说的,原谅我把他们算作了“五杠少年”的“幕后黑手”之一,正是父母这种极力撇清孩子与后天培养关系的态度,激怒了大多数网友,把矛盾集中在“神童”“自学成天”这些敏感字眼上。

 

在同龄人还在嬉笑玩乐,看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时候,黄同学这种“异于常人”的行为,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整个事件的起始是从博客开始,从家人的自述开始,没有别的证明,有的只是天性使然的行为。试想,一个2岁的孩子,哭闹着不吃不喝,什么玩具都不要,什么动画片都不感兴趣,只有将电视频道调到“新闻联播”,一切都恢复安静。显然,如此对“新闻联播”情有独钟的“天才婴儿”是罕见的。如果没有父母的培养与引导,一个2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爱上相比于其他少儿节目要枯燥刻板许多的“新闻联播”?

 

还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如果不是父母有意培养,它们怎么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面前,父母在这次“五杠少年”事件中,绝不像他们所说的,事不关己,一切都是孩子天性是然的行为,相反,他们正是这事件的“幕后黑手”之一。不可否认也许黄同学是一个“天才”,毕竟小小年纪能看懂《人民日报》这种复杂的报纸,已经实属不易了。但父母这种企图用“顺其天性”的方式来掩盖拔苗助长的功利动机,实在要不得。孩子总归是孩子,不应让孩子早早就有了“成人感”, 孩子的成长固然需要教育、培养,但是,并不是刻意的教育、培养就能将孩子培养成我们需要的人才的,违背规律行事,只能让我们碰壁。

 

另外一个“幕后黑手”,我想说是这浮躁、唯利是图的社会。其实仔细搜索一下就知道,对于黄同学的采访早在2009年就出现了,当时的新闻是说他对福利院老人献爱心。今年3月,又有当地报纸报道了关于他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读《人民日报》的事情,但事情过后,黄同学依然是在互联网上默默无闻。直到这个五一假期,有人在微博上贴出了他的故事,他就这么突然间火了。攻击性的语言一下子冲击了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少年,就像是前段日子的龅牙哥和茫然弟,都是这个浮躁社会孤独寂寞的产物。

 

当下的网民权利膨胀、情绪饱满,常常恣意妄论,他们往往不觉得自己行为有错,自己只是说了自己想说的话而不计后果。不是不让网民发声,而是说话要有底线。相对于李刚和药家鑫们,我想黄艺博还是值得鼓励的,他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况且他还是一个未成年人。我想对于这件事,我的态度是不批评,不表扬。不要给“五杠少年”太多的压力,也不要给“五杠少年”太多的关注。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好奇,可以同情,但决不能刻薄,会有现在的结果,最该反思的是我们这群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