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隐私政策,一直是众所瞩目的焦点。2010年底,Facebook公布了自2005年以来的第六版隐私政策,该文本的文字量达到了5830个字符(英文),是2005年版本1004字的近6倍,超过了“不带修正案的美国宪法”(4543字)。
2月25日,Facebook隐私和产品法律顾问爱德华?帕尔米耶里(Edward Palmieri)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新的隐私政策,只是删除了原有的一些晦涩的法律术语,从而让隐私政策更加浅显易懂,并不会影响Facebook对社交信息安全的管理行为。他说,推出新政策的目的,是希望“向用户证明,言行一致是Facebook赖以成名的资本。”
默认开放?
研究Facebook的隐私政策,是对耐力、智力和法律知识的巨大挑战。在这份复杂无比的隐私政策文本之上,是多达170余项关于个人隐私的设置选择。按理说,如此大量的、细致的隐私保护项目,应该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安全感才是,但结果恰恰相反。
据福布斯中文网的调查,Facebook在一开始采取了“默认开放”的假设,这完全是创始人扎克伯格“开放一切”理念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在用户只是简单注册之后,你的隐私信息的默认状态是“不设防的”。如果你介意这些,那么Facebook提供了大量的操作选项,可以让用户一点一点缩小信息开放的对象、范围和时间,以便自我保护——不过前提是,你要完全搞清楚这些配置的含义,并挨个儿完成上百项操作——这不啻对用户耐心的挑战。
有媒体披露,扎克伯格早在2007年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就强调Facebook不是所谓“社交网站”,而是“社会福利事业”。Facebook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试探用户的隐私忍耐底线,小心翼翼地探测着“开放”的边界。
不过,过去的一年里,Facebook的隐私探查行动,似乎碰到了硬骨头。
开放社会图谱
2010年4月份举行的第三届Facebook开发者大会上,扎克伯格激情演绎了Facebook的Open Graph战略。“公司的宗旨就是让这个世界更加公开和紧密”,扎克伯格在演讲中如是说。
简单说,Facebook的Open Graph意在编织“开放的社会图谱”,它的核心构想是:任何人,在任何与Facebook有合作关系的网站上,所发生的任何行为,都可以通过Facebook的“Open Graph Protocol”,形成一张“个人的行为轨迹图谱”。
这张图谱是该用户网络活动的“足迹记录”,这份记录是跨越网站边界的。与以往每个网站独家记录(或者说采集)用户访问信息不同,Facebook的合作策略让跨网信息捕捉成为可能。
这在Facebook两年前公布的Like按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些与Facebook有合作的网站页面、移动终端上,内嵌了一个叫做“Like”的按钮,用户只要对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感到高兴,就可以按这个Like按钮,把你的喜悦之情以及点评话语,发送到Facebook——妙处在于,你完全不必离开正在访问的这个网站。
Facebook网站正在突破网站之间的樊篱,这是它急速增长的内在动力。试想,千万个网站都在为其贡献着人气的时候,这种越来越旺盛的“交互体验”很快汇聚成浩荡的信息洪流。
自设立以来,Facebook一直在不露声色地收集着网民贡献的一切,包括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喜恶、消费倾向。2007年9月,Facebook终于按捺不住冲动,发布了Beacon广告计划,把收集到的这类信息透露给广告主,以获取利益。在用户强大的反对声浪中,该计划不得不在2009年9月份正式关闭。自此以后,Facebook的隐私政策一直是众多网民和分析人士关注的焦点。
陌生人伦理
对于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的Facebook来说,行走在技术、伦理、隐私和法律边缘的状态,既是摆在其面前的巨大挑战,也是揭示互联网未来走向的浮动的航标。
自Web2.0兴盛以来,“熟人社交”的模式已经被“过度消费”,很快步入了另一座高地——“陌生人的偶遇”。SNS带给人们的兴奋体验,已经不再是同学、亲友、同事等老相识的“数字化交往”,而是抵达了更加开放、充满意外和新鲜感的“公共空间”。在类似候车大厅、超市、影院、球场的公共场所,Facebook汇聚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对彼此共同感兴趣的视频、图片、新闻、明星人物评头论足。
人们继而发现,通过记录一个穿行在各类网站,留下只言片语、消费记录、登录信息的人来说,假若能采集到这个人足够的“足迹”信息,勾勒出他的喜好乃至怪癖,并非难事。
“陌生人的偶遇”一方面让“巧遇”、“邂逅”成为“缘分”的最佳脚注,另一方面又让人把“隐私”的边界悄然向外推延: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更多地发生在私密空间里的话,互联网时代的隐私,则不难从公共空间的“足迹”中推演出来。
“足迹”导向“心迹”的现实,把Facebook的隐私政策、甚至业务模式推到了两难境地:如果不能记录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隐私信息),或者记录了这些信息,又不能加以利用的话,Facebook就不会存在;但如果海量的记录和庞大的计算能力(特别是“社会计算”能力,比如人肉搜索)任其膨胀的话,每一个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将日益变得透明。
一时间,“隐私”仿佛成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拦路虎”,难怪扎克伯格感叹道,“隐私是一个过时了的社会学用语”。
事实上,工业革命诞生的工厂、社区、城镇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早已把“陌生人”带到了彼此的生活中。德国哲学家齐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说过,“陌生人”概念的意义随现代性的到来而发生了变化。“互动”是西美尔“信任理论”的主要基石。他发现,正是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与我们的利益休戚相关,关乎我们的情感投向并构成生活意义的一部分。因此,如果现代生活要持续下去,就必须保持和培养陌生关系(Strangehood),在西美尔《货币哲学》中,这种广泛存在的人际关系中基于人格的信任关系,被货币符号联结起来的基于“社会系统的信任”所取代,这对营造互联网社交网络的信任关系不无启迪。比如近年来,在欧美社会广泛流行的“Free hugs”一词,主要是针对陌生人所发生的伦理态度——“拥抱陌生人”。
然而,构筑公共空间的“陌生人伦理”绝非易事。这不但要求人们摈弃传统的“圈子意识”,更是对人们习惯中的“以一己之利”划界的“伦理标准”的巨大考验。
作为80后的年轻的扎克伯格来说,Facebook一下子“戳”到了未来互联网伦理的核心,在构筑“陌生人伦理”的进程中,单单纠结于“用户信息是否可以商业化”是不够的,需要提出更基本的问题,比如说:到底什么是隐私?未来的公共生活中,隐私的主要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在交往中,人们如何能仰仗新的“社会信任机制”,出让自己的隐私,并将得到什么?
扎克伯格的挑战不独属于他自己。或许,任何一个潜心思考并领悟其中奥秘的创业者,都可以在新型的公共空间中,得到足够的启示。
Facebook:从“足迹”到“心迹”
评论
编辑推荐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