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的佳话,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美人,甘愿放弃王位。其实这是夸大了爱德华八世的品德,因为权力会给人带来痴迷,有着无上权力的人,几乎不大可能放弃权力,无论他受到什么道德的感召。而爱德华八世,作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王,权力小得可怜,论名气身份,当然世界瞩目;但要论享受权力的快感,估计还不如我国的一个县委书记,所以,对爱德华八世的品德,不可太迷信,其实我们春秋时代的君主,有些比他高尚多了,比如可怜的鲁隐公。
翻开《左传》,第一个鲁国国君就是鲁隐公,一位有着高尚品格的贵胄公子。他老爸鲁惠公去世的时候,嫡太子公子允还小,不能执政,所以大臣立了惠公的庶长子息姑(名字貌似很女性,但确实是男的),也就是鲁隐公。按照后世政治的玩法,一招权在手,便把隐患除,公子允基本上是死定了,这不需要鲁隐公动手,左右会主动请缨。当然,这不能怪左右谄媚,而是君主的权力,哪怕在满眼贵族的春秋时代,也是有些吓人的。老有人跟我说,中国的领袖其实都是好的,坏事都是下面的错。比如领袖说:“我想归隐了,给我修个茅草屋,我归隐后钓鱼去。”下属却给修了幢大别墅。这不是下属想故意败坏领袖威名,而是他知道,如果真的给领袖建茅屋三两间,自己也就活到头了。除非领袖被人赶下台,真的变成了一个糟老头子,不过那时,他就真想住三两间茅屋,又安可得?势利为什么如此坚不可摧,是因为在权力和财富之火中得到百炼。
话说鲁隐公这个国君一直当了十一年,公子允渐渐发育成熟了,另一个大臣公子翚主动向鲁隐公提议:“虽然您一直说自己暂时代掌君位,将来要归政公子允,但老百姓不答应啊,他们都觉得您这个君主最伟大最光荣最正确,不如这样,我帮您杀了公子允,您封我当太宰。”
换了别人,肯定求之不得。当然,公子翚求封宰相为交换,很可恶,但没关系,先利用他杀了公子允,然后再宣布他悍然杀储君,罪大恶极,将之名正言顺处死,岂不美哉?但鲁隐公却傻乎乎地说:“这种事怎么能干?不行不行。我已经在菟裘那个地方建了房子,很快就要把君位还给他,我搬过去养老。”
公子翚一听,靠,天下还有这样的傻瓜。现在怎么办?自己这个馊主意没被采纳,哪天新君即位,知道了这事,我还有活路吗?于是他当机立断,跑到公子允那儿,说:“鲁隐公这人太坏了,想杀掉您,永远霸占君位。”公子允一听也很感动,当即对公子翚发出指示:派刺客,找机会把鲁隐公做了。
有了公子允的指示,公子翚执行起来大刀阔斧,这年冬天,在一个姓寪的小贵族家里,公子翚的刺客顺利地干掉了正在那里斋戒的鲁隐公,公子允正式即位,是为鲁桓公。
这个故事能给我们不少启示。首先,道德在中国还真发生过较大的作用,把国君都教育得憨头憨脑,很接近一个和谐社会;第二,道德已经出现危机,有些敢于率先抛弃道德的人,开始成为胜利者,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而憨头憨脑的君主,正逐渐被时代淘汰。第三,千万千万不要拒绝坏人的好意,否则你会死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