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我们已经在2010年的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表明:互联网向电视平台的扩张,事实上证明了OTT TV这种新的传输方式在争取主流化的过程的强大生命力,像过去多种新的媒体和内容传输方式一样,互联网电视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前辈”媒体的优越特征;与OTT TV强大的生命力相对应,传统媒体和监管部门也在不断释放其“反制力”,以弥补传统传输体制裂变所带来的价值迁移。这种进取与反制的冲突可以在近一年多产于发展的诸多热门话题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中国的互联网电视近一年的纷争在“三网融合”正式启动的背景下,尤其显得波澜诡谲:互联网电视在中国,看似有获得了相比IPTV更加优越的政策条件,譬如无落地限制,看似在市场渠道上有家电厂家的先天优势,每年上千万的电视机销量,背后似乎就是一个巨大的用户金矿。但也许正是这个产业被描述的太过美好,于是产业链都对其抱以了巨大的期望,但实际上这一年的发展,我们看到的互联网电视依旧还是停留在产品而非产业阶段,但隐藏在产业链下面的利益暗战却已经是此起彼伏了。而互联网电视和IPTV、互联网视频等同类似的业务形态的纠葛更是让人如雾里看花。  
    反观国外的OTT TV的发展,我们则能看到相当清晰的发展路径,基于早期中小型创业企业的先觉(如Roku,NetFlex等),到整个OTT TV行业已经觉醒,无论是传统IT制造厂商、消费电子厂商、互联网巨头,广播机构(电视台为主导)、有线运营商、卫星运营商还是电信运营商都在通过产业的协同、生态系统的建构和标准的制定迅速补全自己在OTT TV业务供应能力的缺失。   
    通过对09,10年报告的回复思考,我们试图沿袭过去两份报告已经比较完善的产业分析框架,所推出的信念报告更深入地、更富前瞻性地帮助业界回答在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报告部分观点:   
    1 以互联网电视为主流的互联网连接设备市场将大幅推高宽带市场的渗透率,尽管其性能和应用可能弱于传统PC,但是将提高无PC使用经验的普通用户使用互联网视频和其他相关服务的能力,泛在的网络将成为现实;借助云计算在视频领域的应用,对终端计算能力需求的弱化,可能会对终端产业造成一定程度影响,或许会逼迫终端厂商的市场结构的转型和创新转型;
   
    2 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独立互联网电视服务供应商的生存环境非常脆弱,囿于优质版权内容的缺失、带宽使用成本高企和运营商的强势,寻求在商业模式上的突破是争取生存机会所必须考虑的;单纯依靠对上游内容资源的垄断不太可能形成产品的优势;
  
    3 融合广播与宽带(HBB TV)将成为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切入互联网电视市场的重要战略机遇,在技术标准层面推进速度已经大大加速,通过相关软件平台和网络基础设施,可以提供给运营商低成本进入市场的机遇;传统的运营商缺乏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储备,桥接传统传输方式和互联网电视的技术供应商将获得较大的发展机遇;
   
    4 与传统PC领域英特尔的强势不同,在互联网电视(消费电子和家庭网络市场)领域,X86架构将会遭遇来自ARM和其他竞争对手的挑战,IC领域的激烈竞争将大幅提升相关产品入市的速度,也必然提升互联网电视在不同终端的市场渗透率,市场总体的体量将大大超过预期;
   
    5 基于PC的网络视频管制和基于电视的网络视频管制政策尽管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差异,但是中国的市场环境对互联网电视采取区别管制的政策,有相当的政策风险;现有牌照体系对于终端厂商的约束将随着牌照数量的增加而不复存在,真正造成障碍的是由于牌照体系的分制,而间接影响终端产品技术规范的缺失,从长远来看,如果电视APP市场成为互联网应用进入电视和其他相关终端的主流方式,这种牌照体制的恶劣影响将逐步放大,因为对于应用开发者而言,多平台的适应能力和成本的节约,才是开发者选择开发平台的主要标准,显然,现有中国市场的格局会造成不利于应用开发者获益的局面;

    6 电视的收视行为传统的方式是单向和弱社交性的,互联网电视有可能打破这种传统方式,更多社交网络正逐步占领新的平台,包括互联网电视,社交网络电视正成为互联网电视区隔于传统电视的重要特征;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电视 OTT TV定义的深化与演进 14

    1.1 细分:OTT TV的定义 14

    1.2 比较:IPTV、封闭的/可管理的OTT TV、开放的OTT TV 17

    1.3 HBB TV:广播+互联网 21

    1.4小结 22

    第二章 中国互联网视听政策监管研究 23

    2.1概述 23

    2.2中国互联网视听监管政策的演变 23

    2.3小结:宏观宽松,微观严格 32

    2.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制度 34

    2.5 互联网电视管理规范情况 38

    2.6 小结: 40

    第三章  互联网电视的核心驱动力分析 43

    3.1 核心驱动之一:宽带提速 43

    3.2 核心驱动之二:高性能IC提升用户需求 65

    3.2.1 架构之争 65

    3.2.2 平台之争 71

    3.2.3 芯片之争 87

    3.3小结 95

    第四章 互联网电视(OTT TV)产业链分析 97

    4.1 互联网电视对传统电视产业链的影响 97

    4.2 超越PC,跨设备传输:面向PC的OTT TV商业模式及运营案例 103

    4.3停止分发,跨设备交互:内容商的OTT TV商业模式及运营案例 117

    4.4竞争压力,寻求新路径:独立OTT TV服务商的商业模式及运营案例 134

    4.5智能电视,创造新增益:CE厂商OTT TV商业模式创新及运营案例 151

    4.6 新老交替,新平台跨界:软件厂商OTT TV的商业模式及运营案例 183

    4.7 打破围墙,创造新模式:运营商OTT TV的商业模式及运营案例 196

    4.7.5.1美国有线运营商“电视无所不在”计划 206

    4.7.5.2中国联通 互联网电视战略 208

    4.7.5.3中国电信的互联网电视考虑 213

    4.8最后的终结者:从互联网电视(OTT TV)到混合广播宽带电视(HBB TV) 217

    4.9小结 产业生态路径融合新格局 226

    第五章  互联网电视应用发展研究 228

    5.1概述:互联网应用开发为核心 228

    5.2 OTT TV接入互联网应用的趋势 229

    5.3 互联网应用业务形态 230

    5.3.1 电视应用商店TV App 230

    5.3.2 社交电视Social TV 240

    5.4 小结: 252

    第六章  中国的互联网电视市场发展研究 254

    6.1定义 254

    6.2中国互联网电视情况分析 254

    6.3 政策环境分析 261

    6.4 牌照运营商现状分析 263

    6.5家电厂家形势分析 269

    6.6产业链形势分析 271

    6.7商业模式分析 274

    6.8 用户需求分析 276

    附:关于互联网电视用户需求的问卷调查 278

    6.9 总结 285

    第七章  互联网电视市场分析和预测 286

    7.1概述 286

    7.2互联网电视的发展预测 286

    7.2.1 国外发展预测 286

    7.2.2 国内发展预测 288

    7.3 小结 互联网电视痛并快乐着 291

    第八章 远景展望:逐步演进和深度融合 291

    8.1概述 291

    8.2近期逐步演进的发展方向 292

    8.3未来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 293

    8.4三足鼎立到多屏联动 294

    附录互联网电视相关政策文件汇编

 

    <2011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只提供纸质版

           纸质版价格 12800

   咨询电话:010-85895003-178  王小姐
          13811794120      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