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不合格上市公司增多说明什么?
张立栋
每当年报披露接近尾声的时候,总会有各种跌眼镜的新闻出现,这次也不例外。
几天前,*ST中华A(000017)、*ST盛润(000030)和*ST科健(000035)纷纷披露了2010年报。巧的是,这仨“难兄难弟”同时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成为今年来首批年报“无法置评”的公司。
无法置评,属于“非标”意见的审计报告。以最新的信息来看,两市共有不少于85家上市公司年报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审计报告,其中,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3份、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14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68份。
年年有“非标”,今年“非标”尤其多。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非标”——审计报告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另一种是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非标)。前者表明,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质量合格,后者说白了就是不合格。
“非标”增多说明什么?说明会计师这样的中介机构发挥出了资本市场质量监管的重要作用。
投资者参与市场,他们最关心什么?除了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信息外,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的是公司管理和运营究竟如何。而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无疑是观察公司的重要窗口。
鉴别财务报表真假信息,非依仗专业会计师不可。现在的市场上,如当年“蓝田股份”般一望可知其假的公司越来越少,造假者已经足够精明,足以应付普通财务报表“玩票者”。只有具备高度负责感,具备质疑精神的会计师才能在公司众多纷繁的信息中理出头绪,辨出真伪。
比如说,上述85家公司里面,究竟埋着多少“雷”?这些“雷”究竟有多大威力?进一步言之,三家被“无法置评”的公司其中究竟暗含多少玄机,只有专业负责的人才可以说得清楚。
我们都知道,年报中披露的财务报表,都由上市公司自己编制的。其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方进行审计,他们是否认真负责决定了投资者大把真金白银的命运所在。
在以往的市场上,会计事务所的作用常被忽视——会计师是上市公司的外聘单位,其报酬来自公司,事务所乐得被续签,因此在出具意见的时候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手下一松,签字合格。
然而,连续的会计审计丑闻让管理层加大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力度,连带责任的加重,风险意识的加强,迫使会计师事务所更加负责地开展工作。
此外,会计师把好年报关,其实也是市场监管思路发生变化的体现,发挥中介机构力量事实上起到了延长监管手臂的作用。而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更会提升这一效果。
会计信息质量是资本市场的根本,在严控上市公司质量的链条当中,仅仅靠监管层和投资者两方的围堵还远远不够。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信息载体复杂化的今天,充分发挥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中介的力量才能更及时地发现问题,把保护投资者利益落到实处。
审计不合格上市公司增多说明什么?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