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史杂论(120)


                                论(120

                                   2011-4-30

                         对于“钱学森梦想”的统筹思考

 

         2011425日的《北京青年报》,登载了一篇文章《钱学森梦想的智能时代》。文章讲述了“西南交大”成立了“完成钱学森晚年愿望”的研究所,专门研究“思维和智慧”,“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的思维”,“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信息集成起来”,“把今天世界上千百万人的聪明才智和智慧都综合起来”,

“达到甚至超过人的平均智力”等等。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否实现,就在于它的科学性。

         为此,我们用统筹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思考。或许是有益的。

         (一)统筹科学认为物质是无限的存在。这是人类认识的前提条件。脱离物质的“无限性”,任何认识和研究的方法都不会是科学的。 

         (二)任何一种认识都是惟一的。这种惟一性是由1)对象的惟一性,2)认识过程的惟一性,3)认识对象和认识过程的关系的惟一性等决定的。

(三)认识和对象都是发展的,都是在一定能够的时间和空间极其统一中发展的。因此发展是有限的。科学是在无限中,通过对有限的比较,对于惟一的追求。或者说是研究无限和有限和惟一的关系。

(四)“钱学森梦想”是在认识科学范围内,是研究人的认识方式和方法。这个“梦想”仅仅是研究“一种”认识的方式和方法。不论钱学森希望他梦想的成果可以包容多么“海量的”“世界知识库”和“智慧系统”,都仅仅是无限中的最小数量。面对物质的无限性,人类的知识永远是无限少的。人类的知识不可以穷尽物质的无限性。这就是人类认识的科学前提。   

         (五)“钱学森梦想”的研究,也是一种认识过程,也就必然要遵循认识的规律。而且首先要研究“钱学森梦想”的思维规律。研究“钱学森梦想”的思维规律也要遵循认识规律。人类的认识活动不断扩大对象和范围,认识的规律也会发展。人类认识及其规律会无限发展,无限多样。认识的规律不会固化或减少。这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人类的认识是在各种实践中产生,不管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思想,都是实践中产生的。不能够仅仅在学习中取得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在学习中只能够得到知识,得不到认识和思想。更不一定得到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认识。

(六)人类的智慧反映认识的水平,不是从学习中出来的,而是从大量的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不等于知识。学习知识不等于提高智力。知识多少与智慧高下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

(七)知识不等于信息。信息仅仅是知识的部分,知识的格式化部分。用云计算技术仅仅是集中和处理信息,不等于运用知识。它不可能“像整个人类的大脑,为所有人提供知识、智慧、搜索和对话等各种服务”。

         (八)计算不等于认识,仅仅是认识的一部分,即量化部分,是结构部分。人的认识还有判断和推理,还有更为重要的艺术创造。人的认识由线性的还有非线性的。“钱学森梦想”若不能研究非线性的艺术创造思维,并无多少意义。

         (九)人脑的力量,不在于它有100亿个神经细胞,更重要的是细胞之间联系的配容结构。人在实践中,脑细胞的配容结构不断的发展变化,使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断改变。

         (十)“钱学森梦想”的宗旨是“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的思维”,是个悖论。自然科学方法也是人所运用的方法,也是运用人的方法,也要依据人的认识规律运用。没有单纯的客观的非人的自然科学方法。遵循人的认识规律、以人的思维规律为对象、去运用非人的“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的思维,是多么奇异。 

         人的实践和认识总是要遵循六个原则,即没有天上掉馅饼、没有一帆风顺、没有一劳永逸、没有十全十美、没有不犯错误、没有唯一正确等等。任何企图违背了上述六个原则,都不可能成功。不管是谁。

总之,“钱学森梦想”非常美好。但比常识更为愚蠢。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这种愚蠢更具有危险性。钱学森的巨大威望使这样的危险成了更大的危害(尤其是在中国充满了浮躁情绪的环境中)。 

 

 

                       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