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有些“官相”,文字有些“官腔”……最近,一组关于“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的图片在网上突然走红,主人公名叫黄艺博。据说,12岁的黄艺博两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上网只关注国内外大事,从不玩游戏。照片上的他戴着红领巾和“五道杠”队牌,神情泰然,引起了网民和媒体的关注。
从现在读到的评价来看,这些“关注”对黄艺博来说显然并不是什么好事,除了说他长得“官相”,文字“官腔”之外,很多关注集中在他的“官位”,人们因其佩戴的“五道杠”少先队标志而将之称为“五道杠少年”或“杠头”,这多少有点揶揄、嘲讽的味道。媒体纷纷探究少先队里到底有没有“五道杠”这个标志;有的质疑家长对黄艺博的教育与培养有违儿童天性,有的则质疑黄艺博的出名纯属网络推手炒作;有好事者甚至发帖演绎“政治阴谋”,称黄艺博事件是其“政敌”——总队长故意使的绊子。
客观地说,从一个陌生人的角度旁观,我也看这孩子有点不顺眼。一个12岁的孩子不喜欢游戏,看不到一般性质的“童真”,却有一幅成人官员的做派、腔调,总教人有些“妖孽”的感觉,如果他不是天才,或者从成人世界“穿越重生”而来,那就很可能是被成人摆布、塑造而成,弄不好还有炒作或造假的嫌疑。
但如果深入思考,却会发现这种不顺眼其实往往经不住内心的自我拷问,比如,作为中国家长,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这位“五道杠少年”般早慧懂事呢?大概多数人会选择肯定的回答;再比如,反对自己的孩子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上网只关注国内外大事吗?反对自己的孩子在少先队里担任高级职务吗?我想,在望子成龙成风的中国,大部分家长都不会反对。为什么轮到别人的孩子就不行了呢?
黄艺博的父母称其子的“习惯和兴趣是天性,并非有意培养”,这话当然很可疑,却也很难证伪。关键是,虽然外界有诸多揶揄与嘲讽,却很难证实黄艺博是教育失败或炒作的产物,单凭他“12岁就已经在全国报刊发表70多篇文章”,这成绩就已经相当过硬,其他如当选“十佳少先队员”,担任“五道杠”少先队干部,这些就算在以素质教育著称的美国也是好事,中国有少先队,美国有童子军,少先队有杠杠,童子军则有奖章,如果谁曾经晋升到童子军的最高奖章,那也是一辈子的荣誉。反而是提倡死命读书,少参加社会活动的“虎妈”(一位华裔母亲)引起不少争议。
黄艺博父母说人们在把“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在我儿子的身上”,这话大有其道理,很明显,黄艺博确实是被网民们迁怒了,成了这个社会很多不正常现象的替罪羊。按照常理,孩子有官腔、官相并不应该是什么坏事,做派像萨科齐,演讲似奥巴马,这都是个人魅力的象征啊,就算孩子想当官有什么错?出将入相自古以来不就是中国人最推崇的人生志向?但为什么到今天在中国却变成一种揶揄讥讽?只能说很多官员在这社会中的形象不佳,以至连绝不可能颟顸贪腐的少先队官员都被牵累,至于“五道杠”则是受了“官本位”的牵累,看《参考消息》则是受了官办媒体的牵累。
“五道杠少年”的养成,可以赖父母,可以怪环境,甚至可以归咎于社会,但一个12岁远未成年的孩子却不应该承受这种负面舆论压力。面对媒体的责难与质疑,面对那些网友揶揄的言论、丑化形象的PS作品,早慧的小黄艺博当然能分清好坏坏话,但一定会陷入深深困惑之中:他们为什么这么对待我,难道我哪里做错了吗?而这个问题,不但他的家长,连我等旁观者也很难回答,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错。
在中国,黄艺博这类小大人往往会被媒体捧杀,但是,人们不能因为反对或者厌恶这种捧杀就先将其“棒杀”,他毕竟还只是个12岁的孩子,即便杀人都没资格负刑责,更何况看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当当少先队的“高官”?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中,与言论自由比起来,保护孩子要更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