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失败的家庭教育杀死了药家鑫


孙云晓答人民政协报记者陈曦问

“药家鑫是个丢了魂的孩子”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药家鑫事件引起舆论坊间轩然大波,对此您怎么看?

孙云晓:药家鑫的悲剧也是其家庭教育的悲剧。他的家庭教育表面成功,实则失败。药家鑫考上西安音乐学院,待人客气,很守纪律,看起来很成功,但最关键的素质——健康人格没有培养起来,所以他的教育丢了魂,药家鑫是个丢了魂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以爱育爱的教育,父母通过爱孩子教会孩子如何爱自己爱别人,药家鑫的缺憾在这里,危险也在这里。具有正常人格的孩子撞了人会马上把被撞者送医院抢救。但药家鑫撞人后首先想到的却是被撞者可能记住他的车牌号找麻烦,于是连捅对方数刀将其杀死。关键时刻,这种本质缺陷暴露无遗。

药家鑫事件背后,有一个药家鑫式的家庭。据报道,事发后受害人家属多次要求与药家鑫父母见面,但他们一直避而不见,甚至关机“失踪”,直到事发后第128天才见面道歉……可见,药家父母是非常冷漠的,他们迟迟拒绝与受害者家属见面,不向他们道歉,不及时看望、安慰他们,为那个困难的家庭提供帮助。这是一个让人寒心的家庭,缺乏同情心和爱的教育。人是环境的产物。可以说,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杀死了药家鑫。

记者:不少接触过药家鑫的人都不相信他会做出这样残忍的事。

孙云晓:药家鑫在很多同学眼里彬彬有礼,但他的父母教给他的只是外在的礼貌,却没有给他人格化的习惯教育。习惯不是机械的方式,而是以健康人格为导向,是对别人的尊重,对生命的珍惜。药家鑫学到的只是皮毛,缺乏“根本”。

记者:近年来,大学生杀母、弑父、杀同学等事件屡现报端,令人震惊,也引起社会对教育的热议。但似乎风声过后,并未有实质改变。

孙云晓:归根到底是我们目前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求职看重学历,学历取决于成绩。成绩是最关键因素,也最重要的评价,其他方面都是软性的甚至可有可无。应试教育有一个强大而稳定的评价体系,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短时间内难以建立,这是当前的一个困境。

应试教育的导向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过于看重成绩,如今社会上重智轻德倾向显著,父母们常对孩子说:“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都不用管”,这着实令人担忧。药家鑫父母最看重的也是他的成绩和技能。药家鑫在接受采访时哭诉,父亲小时候逼他练钢琴,练不好会打骂。药家鑫最终如父母所愿考上理想大学,但做人方面却不及格,这是致命的。药家鑫事件是特别深刻的个案,但并非偶然。

 

家教的本质是让孩子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记者:学校和家庭在孩子做人方面哪个作用更大?

孙云晓:古今中外,家庭教育都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教育,尤其是在做人方面是第一位的。学校教育教学、教法大体相同,而家庭教育则千差万别。父母的关心、呵护、包容最容易感动孩子,让他们从中获得温暖和启迪。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拥有一颗善良之心,恻隐之心,比如不忍心让父母为自己担心等等。情感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生命教育的支柱。

大量调研发现,问题少年产生的原因是缺乏支持性人际关系,即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排在首位的是亲子关系。孩子与父母感情越好,越有利于健康发展;反之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越大。亲子关系的好坏决定了教育的成败。正如著名思想家卢梭所说,教育孩子要从自爱心开始,爱自己然后爱别人。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不能把自爱心发展为自私心。

药家鑫的教训是惨痛的,希望药家鑫的悲剧变成一副药,医治天下教育之病,让父母们、老师们警醒过来,不能单纯追求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培养健康人格。

底线教育亟待加强

记者:据了解,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在3月23日庭审时对现场旁听人员发了一份特殊的问卷,问题包括您认为对药家鑫应处以何种刑罚,结果参与调查的有些大学生同意给药家鑫一条自新之路。

孙云晓:我推断这些学生觉得药家鑫平时表现还不错,这次事件是个意外,应该给予宽大机会。我想这些学生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们忽视了法律是有原则的。药家鑫撞人后杀人,手段特别残忍,悔过行为也不够,因此不能予以宽大处理。这也折射出青少年底线教育的缺乏,道德底线就是绝不伤害别人,它有两层含义,不伤害别人的身体和尊严。今天这方面教育亟待加强,孩子在10岁之前就应该牢牢记住绝不伤害别人这条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