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的统计结果表示,2010年度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23元/月,而这月均1123元的支出中占比最多的前四位分别是食品类月支出400元,交通和通信类支出165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136元以及衣着类支出120元。而每月住房支出仅为111元,排在衣食住行的末位。
悲哀,莫非统计局给我们的111元是传说中的美元?或者我们都被平均了?也甚至统计局不是咱们人类的统计局,而是来自火星来着!反正,月支出111元的住房,离我们太远了!
针对网友对“居住月支出111元”的质疑,国家统计局在官方网站刊登了住户调查办公室副主任王有捐的署名文章,对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的统计方法作出了详细的说明。文章说,现行统计的城镇居民居住支出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关于如何看待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这个数据,文章认为,这是一个人均居住支出数。在研究居住支出时,通常以家庭(户)为单位,如果按户计算,2010年城镇居民户均月住房支出为320元。同时,这是一个全国平均数,综合了不同地区、不同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居住支出,是租房户和自有住房户的居住支出的平均数。
21世纪经济报道:怎么可能!按前几年的房价计算,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要用70万元,按居住70年计算每年是1万元,每月平均800多元,物业费每月每平方米2元是140元,这两项就是1000元左右了,每家按两人收入计算每人还均摊500元。这是最低的计算方法了。还没有算上取暖费等。111元,一个月电费都不够。
西安晚报:“住房月支出111元”从何而来? 网友们细致列出自家住房支出账单责难统计局,本身就有些关公战秦琼的意思了。严格来说,无论是统计局的“国民经济核算结果”中的“住房支出”一项,还是CPI中8类子项中的“居住”一项,因为统计方法的设置,都与居民的实际住房支出愈行愈远。管你房价猛涨房租攀升,管你实际生活中住房支出早就成了日常开支的大头,你的实际居住成本都会在统计数据的处理中,大数化小,出来一个“住房月支出111元”的数字也就毫无意外。
燕赵晚报:“住房月支出仅111元”的统计让人不解。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住房服务消费算法,不过是当期发生的房屋维修支出、折旧费、物业管理费之和,住房开支显得偏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然而,无论是被平均拉低也好,算法偏差也罢,“住房开支”排行最后,且仅有111元,当统计结果彻底背离了绝大多数公众的感受时,这样的统计意义和价值何在,显然需要质疑。
中国网:住房价格市场化,统计数据计划化?统计部门是在用计划经济的方式统计和核算市场经济的数据。尽管房价一路飚升,已经是十多年前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是,统计部门的测算方法和依据,仍停留在十多年前。这也难怪,能够公布出111元这样贻笑大方的数据来了。
中国网:111元住房支出是数据的“选择性失明” 该失明的不失明,不该失明的总失明,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官场潜规则里,公众确实找不到哪些数据应该相信?哪些数据是详实的?哪些数据是为了粉饰?就业率、平均工资、GDP,以及现在这个所谓的2010年居民消费支出,似乎都可以和假话画等号了。倒不是老百姓故意想怀疑什么,而是说,你弄了一个假的再也不能再假、类似于火星上来的数据,距离公众的切身感受太远太远了。
在目前房价居高不下,物价上涨的背景下,111元的支出还不够付水电煤和物业费等费用。CBCT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评论说,每月平均支出111元就想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有个安身之地,用脚指头想想也觉得不现实。随便拉个人来问问,都不行。除非这主一直住的是天桥,地下通道来着。而对于这让老百姓很是疑惑的住房支出数据,统计局却有他们的说法——统计局核算司司长彭志龙的解释,国民经济核算中居民居住类支出的算法和CPI中的居住类支出算法不同,CPI中的居住类支出包括水电气、建房和装修、贷款利率和物业费以及房租4大块,而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自有住房服务消费等于当期发生的房屋维修支出、折旧费、物业管理费之和,略小于CPI的计算范围。这样的解释诚然无法让人心服口服。就光是看食品、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住房这四者的排名就觉得不靠谱。要知道,在我们身边,住房支出占了日常生活支出的大头的,比比皆是。
我国城市发展情况失衡导致居住条件和收入差距较大。再加之我国人口数量较大,所以平均值较低,住房问题在大城市一直是一个难题。对租房户而言,住房支出较大,除支付房租外,可能还要支付水电费、物业费等。但自有住房户不同,他们不需要支付房租,只需支付水电费、物业费等。由于调查样本中自有住房户占绝大多数,因此,将两类住户综合在一起,计算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实际支出就与人们的感觉有一定差距,综合了多个地方的情况可能结果就会不同。
统计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日益受到公众重视。即使相关人员出面解释,将这个数字“平均”了,但也难以澄清人们的质疑。统计数据的意义是反映真实情况和指导未来工作,如果得出的数据只是为了证明统计方法的落后和统计初衷的背离,数据的天然理性就会消失,笑话一般的结论失去了民意,更失去了数据真实、公正。统计机构在采集数据、发布成果时,应该强化“公众意识”、“生活意识”,使自己的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这样,统计成果才能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也才能有效推广和运用。在中国特色背景下生存的国人早已不惧怕面对现实的残酷,因为心怀希望才能创造未来,数据的真实也需要道德的支撑。
111元住房支出---数据的真实也需要道德的支撑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