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21家央企参建保障房“伤得起”


谢逸枫:21家央企参建保障房“伤得起”
政治任务“压倒”央企利润 央企为政绩替建保障房
 
  提要:今年国务院下达了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军令状。时间已经过去了5个月,保障房建设目标能否实现?面对资金、土地、利润等挑战,很多民营房地产商对保障房市场目前仍存观望之态。5月3日,国资委下发《关于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各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5月4日,国资委表示,央企当中,参建保障房的主体主要是以房地产为主业的16家央企,其他央企不得开发建设保障房。国资委正考虑将一定比例的央企红利用于民生支出,其中包括支持保障房建设所需资金。今后几年,随着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逐步提高,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比例会随之逐步提高,包括投资保障房。
 
  而这被市场人士认为是对此前局部地区安居工程保障不力,保障房建设资金缺位的回应。采访中参与其中的多家央企一方面表示会履行“政治责任”,另一方面也表示担忧,鉴于保障房项目盈利的艰难,乃至此前多个保障房项目开发的亏损,他们希望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和地方政府保障房开发优惠政策,乃至后续的保障房管理政策,能够及时配套,从而使得保障房项目作为一个体系,稳步推进。

  去年3月,国资委下令要求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外,其他78家有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全部退出房地产行业。而此次国资委要求央企积极参建保障房,令业界一度担心一些被要求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借此次参建保障房的机会“曲线拿地”。国资委表示,《通知》中的“各中央企业”主要指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此外,一些工程、建材和钢铁企业,将为保障房建设项目提供相关服务。国资委在《通知》中点名要求参建保障房的央企包括勘察设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建设企业、建材企业和矿区企业。

  除了16家房地产央企,另外五家“保留房地产业务但受到限制”的五家房地产央企也将参与保障房建设,分别是鲁能集团、中航工业、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和新兴集团。国资委允许这五家央企保留房地产业务,但对其投资房地产设限——集团公司不能动用主营业务的大额资金从事房地产开发,也不允许集团公司对其房地产业务进行担保。上述五家企业占央企房地产业务总额的6%-7%,规模较大,并且做得比较规范。

  上述五家企业在保障房建设有先天优势,比如,神华集团和中煤集团的房地产业务主要是开发工矿区土地,外界不容易进入,这两家央企可以争取将本企业棚户区改造工作,纳入到当地保障房建设计划当中。当然,众央企参与到保障房建设中,此前已有基础。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中,已经有11家企业参与了保障房建设,有的甚至将大部分精力投向保障房建设,是我国保障房建设的主力军。

  比如中冶集团就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最大的央企,2010年,中冶集团的保障房项目共计24个,总投资257亿元,总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分布于天津、上海等城市。而国资委发布通知之前,许多央企已开始“闻风先动”。两会后,保利公司向有保利项目的城市政府发函,表示愿意参与保障房建设,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政府给予回应。保利计划今年投资建设3至5个保障房项目。而中国建筑更是将保障房建设写入集团“十二五”规划中,力争保障性住房投资开发占到全国市场的3%。

  笔者认为,民企参与建设的大多是存在微利空间的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廉租房项目至今还很少有企业参与,因为廉租房的回报周期太长,而利润又太低。尤其是作为上市公司,要对股东负责,可以不赚钱,但是不可能去亏本做项目。当然,不排除在保障房建设很不规范,以前有不少开发商积极参与过经适房建设,因为不仅有利润,有的甚至拿着保障房的土地,盖到后面变成了商品房。
 
  而廉租房和限价房,中国99%企业基本不参与,因为资金投入太大,占用资金多,不是上市公司的,规模又不大的企业,没太大必要去承担这个社会责任。小公司一参与,必死无疑,而上市公司又需要对股东负责,没钱赚还要耽误资金和时间的项目,股东又不会同意。
 
  一般来说,地产公司的分公司没有决策权,对于是否参与保障房建设项目,需要总公司同意和统筹,比如央企保利决定投资3-5个保障房项目,对公司来说已经是一笔不菲的投入,但分配到全国的话,则是少之又少。如果21家央企平均参与4个项目,分配到全国的八十几个项目,对整个保障房的建设也只是杯水车薪。
 
  5月3日,国资委下发通知,要求央企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国资委要求有关中央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质量、信誉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今年中央提出,在2010年580万套的基础上,今年保障房开工目标为1000万套。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
 
  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建设进度能否保证;二是资金来源怎么解决。由于建设进度是死命令,因而可以突破的地方就在资金上。央企在保障房建设上,占全国保障房销售面积的13%。而在《通知》中,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抓住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融资、税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的机会,将保障性住房与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更直接地说,就是希望央企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在商品房资金紧缩的局面下,保障房可以获得贷款方面的倾斜,这对企业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央企从政治任务、社会责任高度,应允了保障房项目;但由于自负盈亏的企业运作,实际操作中,一些央企也存担忧。尽管国资委号召央企加大保障房建设,但当前最大的矛盾是短期行为和长期体系建立的矛盾,做法很值得商榷,盈利模式忧虑。
 
  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李副总理,出席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并讲话,强调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是硬任务。央企可以贡献力量,但保障房应该是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一方面想通过市场化的途径来解决保障房的建设,另一方面又不肯舍弃土地财政和税收带来的收益,于是就将企业置于尴尬的境地,利润空间极其有限。令众多央企倍感困惑的还有规则的不确定性。例如,公租房本来是用于长期出租的保障房,但亦有一些地方允许五年之后回购。
 
  保障房建成之后或许会引发更严重的矛盾:尽管完成了政治任务,但会形成新的利益既得者,“不单单是‘建’,还有养和管,最根本的问题是长期保障体系的建立”。而不同的地方在保障房建设方面出台的政策也不同,显然,央企想要参与保障房建设,并且不亏损,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和地方进行议价,商讨优惠的条件。十六家央企中,仅有中国建筑、中铁建、中冶、葛洲坝等企业拥有自己的施工建筑队伍,也并非所有央企拥有全产业链优势,大多数央企只能以投资方式建设保障房,而据了解,以投资方式建保障房,风险较大。
 
  事实上,建保障房的亏损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曾坦言,广州西子湾项目的利润有10%左右,但北京所建的保障房项目却处于亏损状况,其原因在于北京项目到了政府之前规定的销售时间,但政府相关销售方案却迟迟未出台,导致该项目所有楼盘不能按时销售,参与该项目的7家开发商全部亏损。类似亏损案例还有很多。许多企业对保障房建设也抱着畏惧的心态。4月29日,广州市首幅配建保障房住宅地拍卖遇冷,现场零举牌成交,地块由保利地产以7.885亿元拿下,仅略高于起始价500万元,折合楼面地价每平方米4407元。
 
  “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企业建保障房是很难保证不亏损的。”北京住总集团董事长张贵林曾认为,必须进行制度上的探索,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房地产企业加入保障房建设,变成一种可持续的力量。
 
  中铁表示,在相关规则不明确,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中铁只会采取承建的方式来参与保障房建设。相对于投资带来的不确定性,承建收取的是固定费用,更能保证企业的回报。另亦有一些央企明确表示,必须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后,再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
 
  也有一些先行央企的盈利模式探索走在前面。中国建筑就是之一。该集团董秘孟庆禹称,中国建筑正在探索多种盈利模式,一方面完成央企职责,另一方面,也不会令股东利益受损。
 
  具体的盈利模式包括施工总承包、限价开发和混合开发、成本加薪金竞标服务、BT 投资和城市综合开发模式。其中施工总承包模式收益率为3%-6%,BT投资模式收益率可达8%-10%。混合开发则包含一次竞拍拿地、统一支付地价,其中商品房开发不限售价和销售对象,保障房开发按规定运作,收益率也能够达到10%。中海在广州金沙馨园即采用了该模式。
 
  笔者认为,2011年年要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这是政府的庄严承诺,由于目前房价一直没有松动,保障房建设也被视为最终打破僵局的利器。在企业积极性不高,保障房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这一通知或许能有助于推进保障房的建设,但是对于参与廉租房和公租房的建设,中国99%房企都兴趣不大。

  其实,保障房资金寻求途径确实有经验可循,如香港、新加坡公租房的建设,就是依靠信托、基金和保险行业的积极参与,通过长期投资来收回成本,并赚取利润,但是目前国内金融资本参与住房建设的例子很少,且政策也未完全放开。而眼前更具可行性的方式,则是通过土地捆绑出让来强制开发商参与建设保障房。

  今后凡是挂牌出让的商品住房用地项目,按照项目总建筑面积5%以上配建保障性住房,其中,配建廉租住房不小于2%、公共租赁房不小于3%。另外是提高土地出让金比例,例如广州已经提高到13%。根据相关的制度设计,商品房项目土地出让时,应在规划条件和土地出让条件中,明确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

  2011年5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下发通知,要求各中央企业把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办副主任苏贵锋介绍,本次《关于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中的“有关企业”指的主要就是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而非已经退出房地产行业的央企。比如中粮、中国中化集团,它们都主业在做,还有保利、华侨城集团都可以做,这里面做的最好的是中国冶金科工集团。
 
  通知要求,中央企业中的勘察设计企业要充分发挥在人员、资质、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接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设计;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抓住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融资、税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的机会,将保障性住房与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工程建设企业要积极承担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任务;建材企业要努力保障各地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需建材的供应;矿区企业要利用有关优惠政策,争取将本企业棚户区改造工作纳入到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通知强调,中央企业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中,要始终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切实防止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笔者认为,国资委把“屠刀”架在央企脖子上,唯有服软。虽然央企明知道保障房开发的利润必然大减,但是为政府建保障房依然有巨大贡献,有政绩。况且央企资金实力雄厚和积累的资金宽松及背后具有先天融资优势,是国资委最先想到的企业。商品房利润至少在30%以上,而央企红利进入保障房建设,盈利前景可谓堪忧。由于目前中国保障房开发政府主导利模式下,保障房建设利润低微,基本是在5%-15%。但是,按照自有资本金的利润计算,保障房开发利润达到20%-25%。央企争食5万亿保障房蛋糕,可谓是高利润或致名利双收。
 
  如果成本过大,保障房开发甚至是利润更少,因此,一般房企不会轻易参加保障房开发,显得特别谨慎。不过,央企依然“伤得起”,却很无奈。如果把政治任务“重压”在央企头上,关系到屁股下的位置和官职及央企发展时,央企肯定是“伤不起”。其实,央企被逼参与保障房建设,代替政府建保障,主动弥补保障房建设资金巨空的问题,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排除所谓的政治任务,因为国资委不需要利润,需要政绩。
 
  国资委解释了明确的界限,在这个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央企当中,参建保障房的主体主要是以房地产为主业的21家央企,其他央企不得开发建设保障房。而目前已有中冶、中房、保利地产、招商地产、万科等央企国企在参与保障房建设,此外民企为了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责任感,也开始参与到了保障房队伍中来,如碧桂园、绿城、龙湖地产等。

  对勘察设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建设企业、建材企业、矿区企业等各个建设保障房环节的企业都提出了要求,其中,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抓住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融资、税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的机会,将保障性住房与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而在这一通知出来之前,在今年“两会”后,保利地产就已经向有保利项目的城市政府发函,表示愿意参与保障房建设,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政府给予回应,保利计划今年投资建设3至5个保障房项目。

  比如,五矿正在环渤海区域寻找合适的保障房项目,现正待集团投资委员会批准建设。至于此前未直接参与过保障房项目的央企,国资委表示,这部分央企本身就拥有大量的工业用地,保障房建设正好可以使得这些土地,获得新的利润增值渠道。从开发比例看,也不容小觑。目前,央企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占全国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面积的13%-15%。这一比例算是较高的。以土地面积计算,央企在商品房领域的市场份额仅为5%左右,但已承担了全国13%-15%的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任务。

  而此番楼市调控宏观背景下,国资委发文让央企参与保障房,被寄望于从建设资金上充盈“短缺”的保障房建设资金。据住建部资料,今年我国要兴建1000万套保障房,完成这一目标,约需投入1.3-1.4万亿元。其中,5000多亿元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筹集,剩下的8000亿元由企业、银行以及各种社会机构筹措。4月29日,财政部网站刊发消息,第二批中央补助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337亿元已经下拨,加上3月份第一批下拨的100亿元,目前已经累计下拨437亿元。但由于资金数额较大,落实资金仍是一大问题。国务院督察组近期发现,一些地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尚未足额筹措到位

  中冶在辽宁某市的保障房贷款投入后,政府迟迟不给公司建设款项。保障房建设确实一直存在着资金缺口,此次国资委鼓励央企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同时也是贯彻中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精神。2010年,部分地方建设保障房不力,主管部门希望央企发挥自身的优势,大规模参与建设保障房建设。

  去年3月,针对央企拿地问题,国务院国资委曾下发通知,明确要求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将退出房地产业务。如今,国资委又将责令“退房”的央企重新请回来,并鼓励有条件央企积极参与保障房开发建设。这个态度转换,有其背景:房价下沉遥遥无期,保障房任务艰巨,2011-2012年一年间就得保证1000万套住房任务落实到位,央企挑起大梁践行社会责任理所当然,何况,央企作为直属国企,有先天性的资金和资源调配优势。当然,说吊起央企胃口的,是国企的社会责任意识,恐怕谁也不信。市场机制下,利润永远是内在驱动力,央企卯足马力跻身保障房建设大军,无非是瞄准了保障房建设背后的巨大收益。

  比如,建设保障房虽不能像开发商搞商品房那样暴利连绵,但保障房的建设链条仍和商品房沿袭一条路线,而且其施工建设远比商品房简单。勘察、开发、施工、建材等,无需勒紧裤腰带,只要拿捏得好,环环都能赚的盆满钵益。数据显示,保障房建设回款毛利率一般在5%-15%左右,经济适用房与两限房的平均利润率也在10%以上,不差钱的央企自然能轻松做到名利双收。而且,地方政府作为保障房建设的责任主体和间接受益主体,央企完成保障性住房的政治任务后,会得到地方政府的回馈,从而进一步增强地产央企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综合运营业务领域中获取土地的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这种天然优势,民营企业是无法也不愿与之抗衡的。一来,信贷收紧、地方融资平台清理与各地限购政策作用下,地方政府普遍“很差钱”,加上地方城投企业资金实力有限,保障房回款没有保障,而民营企业既没有国资委这样的大靠山保证回款,又得寄人篱下靠地方的行政审批吃饭。更重要的是,土地财政和房产经济仍然是地方所热衷的,保障房目前还不会是地方住房开发的绝对重点。将保障房重任委以央企,商品房则以民企主打,这种姿态是极其意味深长的,一来,财政负担得以减轻,还能获得国家财政支持;二来,作为利润大头的商品房开发仍能同民企自由发挥,维持高收益,何况公众对央企的关注度是远超民企的。央企有条件,地方也乐意,国资委鼓励,民营企业也更倾向于继续同地方政府坚守商品房这块肥肉,央企主演保障房建设自然顺风顺水。

  今年国务院下达了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军令状,其中湖南省今年需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44.72万套。而长沙市今年确定的目标是要解决37592户住房困难问题。其中,要通过新建、回购等方式筹建廉租房7288套,公共租赁住房8362套,新增经济适用住房5000套,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000户。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1000户,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4942户。

  “十二五”期间,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总投资约为1500亿元,其中,今年需投资400亿元,资金缺口巨大。而湖南省去年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863亿元,其中长沙去年地方财政收入才240亿。确实令人担忧的是,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保障房任务巨大,资金又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完成任务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引进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而原则性的路径,国资委也有倡导:“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下一步在开拓政府筹资渠道方面,国有资本收益,有望为保障房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当然,央企参与保障房建设中,国有资本收益并不能作为资金的全部来源,保障房建设所需大部分资金需要企业自行筹集。中冶正在计划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寿共同研究针对保障性住房的创新性融资方式。今年融资政策将更加倾向于保障性住房投资,并预计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金融支持将会加大。

  国资委在《通知》中要求,房地产开发类央企“要抓住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融资、税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的机会”,“将保障性住房与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保障房建设的具体进度,要视金融政策和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而定。从贷款数据看,前景似乎是乐观的,保障性住房比之商品房,正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4月28日,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也反映出了这一趋势。2011第一季度2.24万亿人民币。新增贷款中,房地产开发贷新增167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7.0%,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新增 651亿元,比年初增长40.1%,保障房新增开发贷款占到房地产开发贷的四成左右

  笔者认为,如今,保障房建设缺钱,只好让国资委“亲儿子”作为“长子”身份出钱出力,快速建设保障房。为什么不把建保障房政治任务下达给上市房企或者其他央企或大房企,原因是与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具有重大关系和16家央企资金雄厚优势及开发经验丰富等代表政府形象有关联,另外16就作为央企主经营房地产业和5家央企作为主要参与保障房建设对象,也是考虑到统一性和垄断性,央企参与保障房建设代表着政府面子和政府形象。
 
  也是央企不差钱和国资委要把建保障房的承诺兑现,不得不出此下策。当然,国资委也不排除“亲政府”的民企参加保障房建设。如果让更多房企参与保障房建设,相信保障房任务很快就完成,市场供应可增加,解决市场供求不平衡的现象,让更多需要购买保障房的人解决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