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房产调控力度让楼市“康健”起来?
(NO:635)
温总理“五一”提出 “三个坚定不移”,给房地产调控再次打气,给市场再消疑虑,给民众再次吃下了定心丸。而“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转变为“要把一些地区过高的房价降下来”,使得楼市调控的目标更加明确具体。
但从海口市叫停限购令开始,“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执行未满3个月,即遭遇到了地方政府的阻击。假如地方阻击成功,限购“冰山”变相消融,房价肯定会呈现新一波的量价齐升的态势。许多需求者会蜂拥进场,从而推升房价进一步上涨。所以,目前应强化房产调控力度,防止地方变相“救市”,以尽快让楼市“康健”起来。主要办法:
一、加大金融调控力度。
如果中央政府最后果真管不了地方政府,那么其首先要做的,那就是迅速将利率转正。目前的利率水准是3.25%,按目前5.4%的CPI水准,迅速将利率上调2.25%,使利率水准达到5.50%的标准,然后将M2增速放缓,以GDP的增速为M2的最高上限,不多发一分钱货币。提高利率、收紧银根本身就是政府应对当前严重的通货膨胀所必须做的,而这一釜底抽薪之计能从根本上化解楼市投机、投资资本过多的问题。由于货币发行权在中央,地方政府再厉害,也依然无力阻挡。更何况,货币本来就不应该超发,因为货币的滥发不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只会带来资产泡沫和经济的虚假繁荣,引发通货膨胀。
海口市的做法,代表了很多地方政府的愿望,因此限购不是解决房地产问题最好的手段。问题出在货币,最好的解决之道,只有货币。回避货币问题,并指望用货币贬值的办法来解决经济泡沫问题,最终一定是惨败。金融手段依然是中央调控楼市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二、加快保障房建设。
这一轮调控除了压制需求外,还在增加供给,尤其是在大量增加保障性住房问题上下足了功夫。根据“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我国要建设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让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而且整个建设规划采取“前紧后松”的策略,光是今年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建成1000万套保障房。限购其实也是在为保障房建设争取时间,只要限购令能够坚持两三年,等到大量保障房相继上市,大量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得到满足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将发生巨大改变。到那个时候,哪怕地方政府停止限购,对楼市的冲击也会比现在要小得多。
三、落实不力就摘乌纱帽。
事实上,中央在制定限购政策时,早已经考虑到了地方政府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某种意义上说,海南现在的GDP增幅回落,恰恰说明去年房地产泡沫之甚。今年中央的GDP目标之所以会下调到7%,就是因为中央预料到在如此严厉的调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财政必定会受到很大冲击。但这是经济转型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要让地方政府自觉自愿舍弃土地财政,就必须要改变中央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不再以GDP多少为标准,而是要看官员任期内造了多少保障房。要落实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上的问责机制,保障房建设得好的,限购令落实得严的,就升官,反之,就降职。假如地方政府真的敢停止限购,谁敢带头停止限购,就摘掉谁的乌纱帽。
总之,楼市调控走到今天,早已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胜败尚在未定之数。值得注意的是,中央调控政策需要地方政府来强化执行,中央坚定的信心也需要地方政府用行动去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