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的机场书籍》一文所说的现象在中国一点也不奇怪,悲情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从传统到现代,计划到市场,专制到民主,束缚到个性等一系列转型过程中最好的情绪表达,毕竟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在“夜郎自大”与“小心翼翼”之间晃荡摇摆。莎翁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但我要说的是,成功才是中国人的营养品,与书籍无关。如果勉强说与书籍有关,那就是成功学的书籍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标准———成功———有关。正如作者所提到的,在机场书店里看到的不是成功人士“轰动说教”的书籍,就是以“教你如何诈”为逻辑主线的书籍,对书写人类精神文明精华的经典着作视而不见,这的确是我们中国人最大的“杯具”。
借用张爱玲的一句话,那就是“人生是一本书籍,上面写满了成功标准的页码。”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中国人兴奋呢?当然也不仅仅是机场书店,在火车站、汽车站、轮渡码头以及大街上很多街角的报刊杂志亭,几乎都是沿着作者所说的情况设置的那种标准提供的书籍。对于那些想在闲暇之余或者赶路时刻打发无聊时间寻求人类深层次精神食粮的人而言,那种书籍简直“惨不忍睹”,让人“心有余悸”,但对于喜欢“快餐文化”与追求“成功标准”的人来说,那是精神上的“全面胜利”。我不是说,一个社会不应该提供“快餐文化”,或者塑造大众认可的“成功标准”,但也必须提供让人沉思的空间与书籍,过度的“快餐化”与疯狂的“成功化”都会导致心理上的扭曲。正如培根所言,人类不仅需要感官的光明,也需要理智的光明。“快餐文化”正是感官上的光明,理智的光明只有依靠沉思与深刻才能获得。就像古罗马的哲学家奥勒留流传千古的《沉思录》那样,不仅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尊者感官上的愉悦,也有那位尊者心中敬畏与理性的光辉。
感官上的愉悦是比较容易获取,但理智上的愉悦却是需要潜心培养的,正是因为理智的培养是费时费力的,也很不容易引人入胜,甚至还需要一定的悟性,所以要人们在一场艳舞与一本弥久芳香的经典书籍之间做出选择,艳舞往往是以压倒性优势占据上风。一个穿着“三点式”的艳舞女郎捕获了我们感官上的芳心,理智被远远抛诸脑后,此类情况不胜枚举。既然大家很容易被感官上的愉悦捕获,我们的社会就不应该对此推波助澜,应该保持应有的警惕,努力培养人们的理智,净化人类容易堕落的心灵。
一个国家好与坏,不单单取决于国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们对感官与理智的态度。如果一个国家鼓励很多人去追求感官的快感,放弃理智,这一定是一个烂国家。就像一箩筐的烂苹果里面只有偶尔几个苹果是好的一样,它仍然是一筐烂苹果,那几个好苹果对那一堆烂苹果不仅无能为力,甚至被传染,最后一筐苹果全部是烂的。
“烂苹果”与“好国家”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