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拾金不昧说道德体验
中国人自古就有拾金不昧的传统,人们多数将之归于道德教育的成功。人们就经常的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社会秩序的良好。
在古代有很多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宗教信仰的“神奇”来辅助道德教育的。例如,我国的佛教和道德叫都主张要“拾金不昧”,而且指出捡拾别人遗失的钱财会给人招来祸害。
道教的认识是这样的:宇宙世界是一个整体,人是天地交相融合而产生的产物,因此人本身也是一个小的宇宙,其原理与宇宙的运行原理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和事物之间的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其中物体间的阴阳作用力是相等量的,也计入我们现代物理所理解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因此道教的主张是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如果有无端的利益突然出现,那么要尽快的将之排拒,将之归还物主,否则,就会出现灾祸或者其他不良的报应。这就是道教关于“拾金不昧”的由来。
佛教的“拾金不昧”主张与道教的主张大同小异,因为佛教的理念是整个世界都是因果报应的结果。如果捡拾不明来由的财物,那就等于自己在积累灾祸,不是自己劳动应得的财物就不应该去捡拾。佛教信徒不但不会去捡拾路上别人遗失的财物,而且还会尽量的使自己的生活艰苦,以减少自己今生的孽障,以此寻求获得来世的福报。
在我国古代的和平年代,一般人是不会捡拾路上别人的遗失财物的,因为大家都相信宗教教诲,捡拾别人财物会招来祸端。现代很多有高人(高僧、大德)指点过的人都不会去捡拾别人财物,因为他们会理解其中的道理,不愿去招惹祸端。
本人自己以前没有研习佛道经典之前就有过捡拾路上财物和获得以外之财的经验,其结果都是非常的不良,而且后果严重。我想这大概就是道德的效用吧。现讲出来大家分享,以免在犯我犯过的错误。一次是在我们住宅小区的楼下,一次我发现在楼道口有一叠钱,我马上将之捡起查看,发现是三百多块钱人民币,虽然那时很有钱,但对于意外之所获有莫名的快感。没想到,那就是我以后曲折生活的开始,因为以后自己的几家公司都同时发生官司,虽然自己的理据很充分但还是打输官司(因为以前司法很黑暗)。此其一。大家不要不信,想着三百多块钱就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因为当时贪念左右行为,见到有人回过头来寻找钱财还假装没事一样的走开,虽然不缺钱,后来将捡到的钱拿去给公司打工的女孩买自行车(她丢了自行车),没自己用。即使这样两个官司就让我损失了两千万。我后来庆幸自己还好没有将钱自己用,要不然现在都难以安稳在家研究理论。
在有打完官司以后,本来生活也算可以,但由于喜好看球,而且对于球赛的结果判断经常正确,经常教导那些赌球的人。后来,见容易赢钱甚至直接参与。虽然开始赌球赢钱,但赌球的结果是让我一贫如洗。因此本人根据自己的体验奉劝人们不要有非分之想。那些去澳门旅游的人大多第一次去就会赢钱(很奇怪)但如果迷恋这样的发财方式,则很多都成为了无产者,而且他们成为无产者后大都不思进取。
道德的原则是拾金不昧、不夺人所好、不淫人妻、不欺负贫弱。夺人所好会导致别人产生很不良的情绪和感觉,而这样的感觉可能就会引来灾祸。淫人妻女则是最大的罪恶,最伟大的顶级领导这样做都难以抵抗道德规律的惩罚,想想历史上天子都难以躲避这样的报应,一般平民干这样的事则会很快销亡。贫弱本来就是处于事物发展转变的极端,处于这样的境况还要遭受欺负,那么作为欺负“贫弱人”的人就必将很快遭受报应!这是规律。
明清晋商,他们之所以有打的发展应归之于他们有好的家训。听王尚斌说,他朋友是乔家的后人,祖辈的最初教训就是“要学会吃亏”,第二在经商时只能拿四分利,不能超过四分利。想想大家跟这样准备吃亏,而且他们自己只拿四分利的人做生意,有谁会不愿意?有这样的家训,当然晋商可以兴旺几百年。这也是道德效应。
讲道德,不单单对于个人有利,对于国家来讲也一样。美国入侵伊拉克就是垂涎于伊拉克的石油,而且美国知道萨达姆不得人心,美国人还知道占伊拉克80%的什叶派信徒会起来反对,逊尼派支持的萨达姆,最主要的是美国获知大量的萨达姆将领准备放弃抵抗归顺美国。在这样的条件下,估计谁也挡不住诱惑。结果美国出兵了,虽然开头很顺利,没有遭受很多的阻碍。但后来的局势发展却让美国人后悔莫及。这就是道德的效用。很多后续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为了防备遭受道德规律的惩罚,我们最好不要做那些违背道德良心的事。反正有良心、良知、守道德的人是不会有大祸发生的,这点我是十分肯定的。只要你是宽厚待人将道德的人,你就不必担心发生什么车祸、飞机失事等不好的事,也不必担心自己到哪里会遭受抢劫和挨打。这样来理解我所将的这么多事,确实有点说不通道理,但道德好像“拾金不昧”这样的原则,虽然没有强制,但这样你贪图这些意外之财,那就必将有不良的后果等着你。不信你可以自己体验。反正,你越是年老,越有人生经验,你就月会认可我这样的说辞。
有不相信者可来信批驳,有切身体验者也可来信告知(本人需要更多的旁证)。本人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从“拾金不昧”说道德体验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