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企业生态的自适应问题。由于我们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我们不得不以变应变,不断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适应了这种环境变化的企业,才有可能、有机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加优势的竞争地位。自适应的问题在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下还不太显露,但是在经营环境陡然变换或大幅震荡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就应该问一下自己,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吗?接着进一步,企业的自适应性应该如何提高?
从外部大环境来说,各种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都是沿着一条“平衡——进化——激变”的轨迹演进的,而往往人们在平衡的环境下容易失去警觉,“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的都不错”,丧失了忧患意识,因而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殊不知在相安无事的外表下,竞争的角力在逐渐以进化的方式正在缓慢而有效地、优势甚至是难以感觉到的向纵深推进。在这个推进的过程中竞争各方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然后突然有一天,行业洗牌——激变来临了!不适应这种变化的企业就可能出局了。大自然中有很多生命现象,都能随着春去秋来的节律变化自行地调节自己的生态适应性,我们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生命体,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而不断进行有效地调整。如果我们把企业当做一个生命体来看,这个生命系统可以跟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通过交换使自己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再往下看,企业的这个生态系统又由各个子系统构成,比如业务系统、财务系统、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系统等等,这些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同的黏着度越高企业的生态状况就越好。这个系统是个开放系统,它的生命力是否旺盛在于与外界的交换能不能获得新陈代谢的推动力,这是我们从生命现象得到的一种启示。显而易见,企业如果与其环境没有构成一个彼此交换、新陈代谢的变化,那么企业对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是必然的,最终被淘汰出局也是难以避免的。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命题:成功是失败之母。成功的企业,说明了这个企业适应了、顺应了环境的巨大变化,因此获得了成功。但是在成功以后又难以继续适应这个社会新的变化,于是,它又失败了。当成功的企业面对经营环境巨大变化的时候,经常不能够有效的做出反应,我们称作为“积极的惰性”——工作状态上看仍然非常积极,非常勤奋,但是惯性十足,与环境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主要表现如下:
1、失败的逻辑。成功的人恰恰最容易会把他成功的模式一直用到失败。当遇到困局、危难甚至是灭顶之灾的时候,企业咬紧牙关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并从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有效的办法或工作模式。面对危局的成功使它充满了自信,而盲目的自信又使得其在创新方向上产生惰性,更多的依赖于曾经成功过的方法路径,一遇到问题咱都有看家本领,都有制胜武器,拿出来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毕竟时代变了,原先曾经成功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走向了反面——形成了一种误导,并逐渐走向失败。毛泽东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发动群众是他的看家本领,只要能发动群众就能走出任何困局,一次次武装斗争,越发展越壮大。取得了新生政权,你帝国主义想颠覆、围困我们,那我们发动群众,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新中国的基本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面对新的困惑、新的挑战,发动群众搞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却把我们带到了国民经济崩溃的边缘。我们一些企业在获得巨大成功后,过度依赖于其成功的模式,大量套用复制,以至于极致化到近乎荒谬的程度,终于走向反面。
2、战略思维模式变得盲目。对于企业而言,一些事关全局、事关企业生存的问题是企业需要经常思考的,但是一些成功的企业却因为“成功”而止于思考。比如,谁是我们的客户?我用什么方式为我的客户服务?这些核心问题如果不明晰、不准确,那么战略思维模式就是盲目的。成功者会习惯性的认为,他原有的客户理所当然的一直应该是自己的客户,而忽略了正在发生甚至早已发生的种种变化,服务方式的老化过时也常常是伴生物。
3、经营过程僵化,变为例行公事。一个成功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运营模式,也最易形成群体工作方法的路径依赖,在运营的过程中恰恰失去了经营的目标,从一开始的对客户负责变成了对上级负责,例行公事成为了普遍的规范,企业运行过程中逐渐滋生官僚机制。员工写报告让领导高兴,部门经理完成一项任务便于向老板交差,抽去了经营活动的目标指向,经营过程变得僵化,企业失去了生机勃勃的状态。
4、关系成了镣铐。生态出了问题,原有的关系就会不同程度的变成镣铐,从支持性资源关系变为制约性条件因素。原来的挚友、伙伴一个个离你而去,甚至反目成仇。
不是因为懒惰走向失败,而是因为固步自封走向失败,环境巨大的变化使得曾经成功的模式最终失效,由此我们看到了企业生态自适应的重要性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无论对挑战者还是成功者。
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自适应能力,第一个要素就是竞争——企业的自适应能力是通过竞争来提高的。这和许多生命现象是相通的,比如戈壁荒滩上,一棵树长得歪七八扭的,活得病病歪歪的,但是相反,在原始森林里树木参天、蓬勃旺盛,因为有自然界的竞争机制。森林里的树木必须深深地扎根土壤,不然不能获取必要而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必须拼命地向上生长,不然得不到充足的阳光雨露,枝干叶茂的生命力就是靠竞争提升上来的。同样,我们企业要想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要靠竞争。
怎么竞争呢?拓展战略机会的关键点——这就和战略联系起来了。我们看到哪个战略机会了,现在要准备好——积极准备而不是消极等待,积极的、持续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态,调整到能够面对这个战略机会的最佳状态!在这个角度便不难理解,“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头脑的”的含义。这个动态的调整就是企业自适应性的不断提高过程。
当这个战略机会一出现,就要进行纵向的、横向的分解与分化。当今产业的价值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被最大限度的分解和分化了,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特征。从纵向来看,当一个产业的价值链在开始被分解的时候,去抓外围的专业化。当你做好了一个产业链外围的专业服务的时候,你就搭上了这个产业发展的快速列车。我是做螺丝钉的,但是我是专门做飞机螺丝钉的,这个点就大不一样,这就是拓展战略关键点的重要步骤。虽然你还是在卖你的东西(比如玩具),但是如果你是北京奥运赞助商(你卖的福娃不仅价值不菲,而且销路倍增)、广州亚运赞助商、上海世博会赞助商,给你的社会平台就大得多,你企业的竞争力就会迅速提高。有一个企业家在延安宾馆做了很多年建材生意,做得惬意悠闲,虽然只是供应钉子,但是他作为俄罗斯大集团的特约供应商,做得非常专业,别人一把、一盒、一包或一斤卖,他的钉子是一颗一颗的卖!每一颗的精致包装上列出所有相关信息数据与符号,确保质量优秀。把钉子生意做到这样的品味,进入这样的平台,这就是围绕产业链的外围专业化服务。
横向看,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过去的产品同质化、服务趋同化严重,但是现在的消费,尤其是都市消费,时尚化、个性化、娱乐化的色彩浓厚,你去抓住新的需求的时候,你的竞争力也会迅速提高,因此要善于寻找、挖掘新的不同的消费需求点。网购、驴友、拼团消费等等,这种聚散自如的消费现象体现了很强的多样化、小众分享型的消费倾向。在网络条件下的聊天产生了QQ、写作产生了博客,购物产生了淘宝等等,网络消费的需求产生了新的独特商业优势。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年轻人叫刘成,大学毕业到深圳去创业闯天下,开始比较盲目,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败后冷静下来,到一个印刷类的企业去打工,做设计排版之类的工作。慢慢地积累一些小的名气,有些人开始找他帮忙。某区的一个领导的儿子准备结婚,这位领导请他设计一下,搞得别致一些,更有纪念意义。刘成于是设计了一份报纸特刊——结婚报,这是天下唯一绝版的报纸,只出一期,把新人的各种图文资料、亲朋好友的寄语和祝福、婚典的邀请与流程、值得纪念的情趣与轶闻等等精心编排,印了1000份,效果很好,客户非常满意。很快就有十来个准客户慕名找到刘成,请他为孩子结婚量身定做“结婚报”。这下机会来了,刘成租下一个小门面,很快打开局面,客户盈门,而且产品分解更加细化:结婚报、百天报、周岁报……,活太多忙不过来,请人做帮手。因为他满足了这种细分化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恰恰缺乏商业化的交易模式,这时候他就捕捉并拓展了自己的战略机会关键点。在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中,有大量原本属于公共事务、家庭事务的东西在以商业化的形态进行着分解与分化,这就为大量中小企业甚至创业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战略机会和竞争平台。我们不少小企业在竞争中常常感到总是处于下风,因为你在同业竞争中与大企业撞到了同一个层面,鸡蛋碰石头怎能不显弱势?我们要善于在纵横的分解上找到自己独特的拓展点,形成自己与大企业不在同一个层面展开竞争的有利态势。
因此,企业提高自己的自适应能力,更多的靠竞争而不是消极的逃避,我们只有勇敢地接受社会变革的挑战,并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在适应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成为适者生存的强者。
找到了竞争的原点,接下来便是关注另一个问题:共生。商场上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在竞争的过程中共生、共发展。从竞争走向共生,从个体生长壮大到种群发展,即是自然的法则,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我们不仅要看到市场竞争的一面,还有多方合作的一面、彼此帮扶的一面。因为如果你竞争到消灭了所有竞争对手的程度,你也就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市场土壤。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种群内部的共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商务活动中,很多高明的商家在自己取得预期胜利的同时,也都不忘把自己的伙伴甚至对手拉一把——不要逼人太甚。这里,我们就站到了种群的层面上看到了提高自适应能力的另一个角度。
从共生再往下走是什么呢?集聚——不仅是相同的种群,而且是不同的种群构成集聚的现象。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一些新的时兴词儿:产业带、城市联盟、企业集群,这就是典型的集聚效应。集聚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高技术集聚型,美国硅谷、中国北京中关村、上海创业园区。
行业集聚型,通过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辐射、拉动等作用,形成行业集聚。
。。。。。。。
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竞争前提之下的合作,提高了我们对于环境的自适应性,接下来在中行群内部的共生、群落之间的聚合,这三个层面的相关联动、层层递进使得我们企业将逐步建立优胜劣汰的产业生态系统,适应环境的快速变革,走出被动的传统惯性,来掌握战略主动权;利用共生的平台,充分配置资源,抓住集聚的趋势,实现迅速成长。这就是我们提高自适应性,调整企业生态的基本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