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对于中医的认识常常停留在草药、针灸、推拿和导引上,对于中医的外科简直就毫无知晓。其实中医的外科起源很早,到汉朝时,已初具规模。《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痈疽》所刊有的外科病名已达17种,在《黄帝内经》中,尚有针砭、按摩、猪膏外用、醪药、手术等多种外科疗法。在治疗脱疽方面还提出了截趾手术治疗的外科方法。号称中医外科鼻祖的华佗(公元141—203年),在我国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或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中医外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治疗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等病的辨治体系和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西汉前后我国还出版过第一部中医外科专著《金创痪疚方》,中医外科俨然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医学科目。
中医外科到了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发展较快,至宋代,外科甚至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在病机分析上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治疗上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元代的外科著作,有朱丹溪的《外科精要发挥》、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齐德之著的《外科精义》,总结了元以前各种方书的经验,从整体出发,指出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治疗疮疡应辨别阴阳虚实,反对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提倡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中医外科到明清时期已趋成熟,外科专著增多,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如明·薛己著的《外科枢要》,记载了有关外科病的理论、经验、方药,第一次详细叙述了对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汪机的《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近代张山雷于1927年著有《疡科纲要》,内容简要,立论、辨证、用药均有特色,对外科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中医外科在西方外科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已显得相形见绌,在现代人们得病求治时,若是外科,肯定已经没有必要求助中医外科了。从中医外科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中可以让人们得到一个重要的认识:科学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多学科多方位交错影响互为补充的,科学发展一定需要获得社会上层建筑的全力支撑、尊崇和倡导。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我觉得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的精确定量和精确定性,有效运用场理论、场主导,并运用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电磁学和微动力操控学以及现代医学的所有成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跨出中国外科医学的新路子。若是能够在微创治疗、无创治疗、感应内治疗方面有所建树,中国医学外科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观念一定能够获得辉煌的成就。
中医外科的启示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