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尚书


烧饼尚书

 

○许石林

 

电视剧《走向共和》情节:慈禧欲修颐和园,户部尚书阎敬铭反对,慈禧发火了,咆哮、骂:“你给我滚!滚出去!”阎敬铭从容回奏:太后,您可以议臣的罪,交刑论处,但大清国没有让大臣滚出去的制度。慈禧被顶撞,更加恼羞成怒:“我就说了!说了又怎么样?你给我滚!”两个太监过来架阎敬铭,阎用力挣脱,奋袂而出,大声说:我自己会走!

这段戏说的是史实,但是人物对话不合适,即慈禧很没有身份——慈禧尽管有裂奏抵地,盛怒大骂的时候,但不可能那么歇斯底里,更不可能在朝堂上发牢骚,嘲讽臣工言事张口闭口社稷江山什么的。这是最不靠谱的,帝后最大的忌讳就是嘲讽大臣的社稷江山论,哪怕你知道大臣嘴里就那么随便一说,拿江山社稷大帽子压人,你也不能嘲讽,这是帝王说话的禁区!你一嘲讽,今后真忧患江山社稷者,必结舌钳口,无人敢说话了。这是常识。当然,神经错乱时除外,除外是除外,事儿可就大了。总之你不能那么说话,修个颐和园你不过是取得臣工们的同意,说服他们,弄得好像你本不愿意修,是满朝臣工非要修一样,如此而已。最后决策不还是你自己吗?发那么大火,不可能,没必要。

这里说的阎敬铭,是陕西大荔县人。清以来,大荔最有名的两个读书人,一个是阎敬铭,一个是张奚若。阎敬铭长相怪异,个子矮小,一对雌雄眼,脾气倔强。他当户部尚书的时候,户部各级官员郁闷坏了,每天早晨按时上班,按时下班,部署司员每执公文过他那一关,他必详细诘问,穷究到底,丝毫不马虎。他还随身带一本册子,阅批公文、处理部务,随时将重要的东西亲自记录。吃饭的时候,自己到街上买两个烧饼,回到办公室,边看边抄抄写写边啃烧饼。那样子,有见者笔记描述:比穷乡僻壤的老学究还清苦。很多希图当官求富贵享乐的年轻人看他那样子,都很受打击。阎敬铭当了十几年户部尚书,卸任之后很多年户部还沿用他在的时候制定的制度。他刚去的时候,户部财政亏空,几年下来,不但亏空填充,他还给朝廷悄悄积攒了几百万两银子。所谓“同光中兴”,实有赖于这个“烧饼尚书”。

阎敬铭当那么大的管钱的官,却近膏不润,分文不贪,时常以清操自励,有人赠送他一盘好菜,他自己不舍得吃,留着待客。有客人来,他端出旧菜待客,客人尝一口,没法吃,都变味了。可是阎尚书却吃得津津有味。

像阎敬铭这样有俭德的官,清朝不少:左宗棠在浙江当巡抚,规定家里不请客不许用海菜,冬天穿棉布衣服;陶模在甘肃当臬司,夫人探亲才不足一月,很快就送回去了,不让家人吃公费占便宜;李秉衡更刻苦,亲自种地,夫人做饭,山东人听说李秉衡要来当巡抚,许多酒店服装店纷纷自觉关门了,老板都吓跑了——李秉衡要是搁在现在,肯定不行,没法招商嘛。

有那么多清操自励的官,清朝还是避免不了走向衰朽的命运。身居浊世,不自秽污,岂能相容?阎敬铭后来自己要求减去身上几个官职,自黜而退,死后谥文介,今大荔人多不知。大荔人其实应该像别处开发“东坡肘子”、“万三蹄膀”那样,开发一个“尚书烧饼”。

当今人逐利崇商,以清代张謇、黄思永为榜样,黄思永当年开设工艺品公司,制作景泰蓝等工艺品,十分工巧,卖得很贵。可是,当时人评价:“竭数百工人之力,成一玩好,以夸示四方,亦淫巧甚矣!”很鄙视。

可是,恰恰这些东西今天都被当作“文化遗产”了哟!

其实,“尚书烧饼”才应该是“文化遗产”,您说呢?可是,在逐利时代,“尚书烧饼”会不会被人缩写成“尚书SB”或“SSSB”还以为是个外国品牌呢!

 



 

 

                                                       20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