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纳贡,还有特供


    没了纳贡,还有特供
2011-06-11 11:59 新快报
梁发芾
纳贡是皇朝的事情,皇朝已经被推翻100年了,所以,现在没有纳贡制度。不过,我们看到,今天很多消费品,尤其奢侈品,都会给自己弄一个贡品的显赫出身,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什么贡酒,贡橘,贡茶之类,举不胜举。可见今天人们对于“贡”既不陌生也不心烦。
贡品应该归入赋税这个大框框中,因为都是老百姓给统治者奉献财产。但细究起来,贡品与赋税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赋税应该是给冷冰冰无人格的国家的,是老百姓给国家的义务,而贡品是给亲切如慈父的皇帝的,是子民给皇帝他老人家的孝心。
贡品的产生比赋税要早。最早的国家,可能也就是部落组织而已,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税收,部落领导人的生活资料大概就是由部落和百姓进贡的物品维持的。那时候部落之间打仗,输了的就要给得胜的上贡称臣,因此,那时候的纳贡义务人首先就是部落组织,只要你纳贡,就表明你臣服了,认输了。这样的观念,在西方到来彻底打乱之前一直没有改变,中国明清的国际体系还被叫做朝贡体系呢。
中国非常早的经典《尚书》一书中就有《禹贡》一节,详细列举了九州的各州要为夏王朝负担的纳贡义务,这些贡品都是一些土特产之类,虫鱼鸟兽,金玉珠宝,牛羊奴隶,工具武器,样样都有。那时的纳贡原则就是“任土作贡”,也就是说,你出产什么,就进贡什么,也不强行向你要你本来没有的东西。臣民们的贡物一定也正是夏王朝统治者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在周朝的时候,流传至今的《周礼》中也有九贡的规定和记载。周天子作为全天下的共主,全天下的各方诸侯都有向他贡献和孝敬当地土特产的义务,不尽义务的诸侯,要被问罪。公元前656年,已经成为春秋霸主的齐国就因为楚国没有向周王纳贡,兴师问罪:“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吓得楚国赶紧赔不是。而几年之后,黄人因为没有向楚国纳贡,结果被楚国灭了。
历史走过夏商周这些远古岁月后,国家财政与皇家财政逐渐分离,赋税制度也逐渐完备而发达,这时候,赋税与贡奉也分离开来,人们既向国家纳税,也给皇家纳贡,两者平行发展,人们对于皇帝的纳贡义务,并不因为他已经负担了赋税而减免,比如唐朝就制定了非常详细琐碎的纳贡清单;清朝皇帝虽自我标榜说,大清的贡品都是皇家掏钱购买来的,不是老百姓无偿奉献的,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是无偿的进贡。
比起夏商周来,后来的纳贡其实越来越不合理。夏商周时代,赋税较低可有可无,统治者必须靠仿佛是儿孙们奉献的孝心的贡品维持运转,纳贡也等于是纳税。而赋税制度完善,人们负担加大后,繁苛的纳贡要求却变得更加挑剔。夏商周时期贡,当地出产什么就上贡什么,虽说是土特产,但也不一定是什么了不起的山珍海味,绝世珍宝。而到了后期,皇室的生活需要已经不完全取决于纳贡,而对于贡品的质量却更为苛刻。统治者追求的已经不是一般的土特产,而是绝对的精品。以进贡的名义,皇家垄断了天下最顶级的土特产和绝世工艺品。比如唐皇朝将一些极品茶叶列为贡品,这些茶叶价比黄金,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享受,像湖州为了给皇家采摘贡茶紫笋茶,每年要让3万茶工辛劳一个月。又如景德镇瓷器,完全被皇宫与官府垄断,其绝世工艺品真正成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了。
纳贡刻意体现的是皇帝和他的子民之间的一种私人关系:子民们因为感恩皇帝的保护和庇佑,就像儿孙孝敬父母一样,将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孝敬皇帝。老百姓与皇帝的关系,被纳贡制度塑造成一种温情脉脉、和谐亲切、上慈下孝、其乐融融的家庭伦理关系。有这种温情脉脉的面纱的遮掩,一些官迷心窍的大员们,为了向皇帝尽孝心以博得皇帝的好感,就敲骨吸髓盘剥百姓,进行各种花样翻新的刮地皮竞赛。
纳贡虽然被温情脉脉的服从与孝心所掩盖,但本质上它是一种为满足统治者特权享受而设置的制度。所以,皇帝被推翻了,纳贡制度被取消了,但官员特权享受的需求和愿望却没有被推翻。所以,我们看到,某些土特产,某些绝世顶级的工艺品,某些健康无毒的食品饮品,都仍然像纳贡一样在特殊渠道暗潮汹涌,源源不断地向等级金字塔的上层流去。有人将这种做法叫做特供,但是从国家的制度上我们找不到丝毫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