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生态亟待净化




中国高校生态亟待净化

2011年6月12日/董秀成

 

    最近几年,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社会浮躁化生态充斥在各个领域,学术界也开始出现“学术成果”大跃进现象,伴随着高校学术迅速膨胀的同时,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比如学术造假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声讨的领域,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学霸、教授变老板、学费高、就业困难等等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和不满,尤其是“学术成果”迅速膨胀问题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相互竞争的前沿阵地,学术论文成为学术成果、学术成就的代名词,学术成果本来需要积累,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但大量高产快产的学术论文必然成为学术垃圾,而且是认真制造出来的垃圾,这种生态其实就是一种违背学术精神、学者围着垃圾转的扭曲生态。

    学术论文失去学术本质而变成商业化产品,这是当今中国学术界最大的悲哀。前些年,国家三家检索系统还可以作为一种衡量学术论文水平的重要标准,各个高校之间主要是比较三大检索系统的收录论文数量,而现在已经变成面目全非了。国际会议论文检索系统ISTP失去了学术性,由于引入商业化运作机制,这个本来很有权威性的标准被异化了。紧接着,工程检索IE也逐渐被引入商业化,估计也很快失去学术本性。预计用不了几年,科学检索系统SCI或许也将走入末路。

    可以设想,一旦那些曾经作为权威性标准的国际检索系统失去学术价值,那么很难想象会如何找到一种衡量学术价值的指南?再好的东西,再好的学术,一旦与商业结缘,其结果必然是变味,就一定失去学术性。

    形成如此垃圾生态,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的浮躁环境,尤其是形成的一种“唯论文主义”的高校考核评价体系,无论是评职称,还是考核、晋级、计算工作量,核心评价标准就是论文质量和数量,这些都与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挂钩,于是便在利益驱动下让教师不断去大批地生产学术垃圾,尽管这些垃圾对于社会可能没有学术和社会价值,但对于教师来说却有很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