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作者今安在?


  几年前,两位大佬初任,有个神奇的作者,仅仅根据他们几个月的成绩,就写出了《拐点》一书,断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从此走上了新的上升轨道。到今天,两位大佬即将卸任,不知这位作者在哪里?观点依旧乎?

  其实当年的乐观情绪,不仅仅是该位作者的,也是普遍存在的。两位大佬,一位父亲文革时死于左祸,一位竟在那个时候陪同那位伟人去广场,人们为此对他们将带来的变化充满期待。而那几个月,种种迹象也似乎支持着这种乐观:借非典事件公开信息,借宪法宣传强调法治,并采取了种种亲民举动、表达出种种亲民言辞。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两届任期届满。在即将到达终点之前,如果盘点两位大佬成绩的话,当初的乐观情绪,今天还在吗?

  周边问问,乐观肯定不再,但似乎也谈不上有太大的失望。几年下来,两位大佬的作为,也许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守成有功,开拓无力”。

  所谓守成有功,指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这两位大佬承接了前任留下的遗产,享受着加入WTO带来的红利和中央集中财力带来的调控力,在强烈外需的拉动下,经济增长率保持着两位数,带动整个经济总量上台阶,中央政府也运用分税制所集中的财力,办了诸如奥运会这样的大事;另一个方面是,两位大佬中规中矩地不断应对着各种突发问题,非典、大地震、旱涝、群体事件,两人东奔西跑,苦劳有目共睹。虽然现实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公平点说,两位大佬尚没有什么太过让人指责的地方,几年下来至少做到了守成。

  记得前任大佬曾说过,只要老百姓能说他是个清官就够了。清不清官,没有相关信息,所以还真不知道,但他确实做了不少需要勇气的开拓性事业,如分税制、汇率并轨、机构改革、加入WTO,虽然有些事情现在仍有些褒贬不一。但与他相比,现任两位大佬却没有亮点,做的基本上是应对性工作,未能开创出一些新局面,以便给后任留下可享用的遗产。而本来,公众普遍期待他们取得一些突破,做一些见效缓慢却有长期效应的事情,栽一些给后人乘凉的树。但是,可惜了。

  他们第一棵可栽的树本应是法治方面的。有德性的统治者要为中国的未来奠定发展基础的话,一定要在法治方面有准备,而两位大佬上任初期也曾经承诺过。可几年下来,虽在立法方面有所进展,但在司法方面几乎毫无建树。司法是社会良心的最后防线,近些年来越发激化的社会矛盾,超负荷运转的信访机构,无一不说明法治欠缺的危害。英国、普鲁士这样的国家,在国王专制下都能够实现的事情,在我们这里一个“具有无比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民主”下却迟迟没有进展。什么是法治?首先是宪政审查(从源头上保证法律法规和政府命令合乎宪法),其次保证专业化法官的独立审判。在现行制度下,完全可以实现这两个方面。比如说,为了进行宪政审查,可在全国人大下设置宪法委员会,以专业化法官来进行中央层次的宪政审查和各省宪政案件的上诉,各省人大也可设宪法委员会,负责本省范围内的宪政审查。为了保证专业化法官的独立,可以在全国人大下设法官提名与监督委员会,负责中央层次的法官提名与监督(任免仍通过人大进行),各省也可设类似的委员会,负责全省范围的各级法官提名与监督(任免通过同级人大进行),同时废除各法院的审判委员会。这样的制度建构,完全不违反任何现行制度,却能尽可能地保证法律法规的合宪性与法官的独立。这可达到法治的初步,为未来中国与下任执政者留下丰厚遗产。

  第二棵可栽的树是基层民主的扩大。民主制度本非中国自有,1949年建立的新中国也模仿着建立民主制度,并于1978年后得以恢复和重建。公平点说,中国当然已经具备了一个大的民主架构,但同样不容讳言的是,这一制度运转效果并不佳。要能让这一民主制度有效运转起来,除了寄希望于公民社会的成熟外,最为重要的是执政者要供给和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与细节制度。在这方面,两位大佬执政初期似乎也有一些举措,如试点部分地区的县乡领导人的直接选举等等,但后来似乎就这么偃旗息鼓了。特别是今年独立候选人的行动,明明具有《选举法》上的充足依据(选民可另选他人),却被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人士说成无法律依据(真不知是别有用心还是水平不够)。在县乡一级展开领导人的直接选举,以及鼓励(至少宽容对待)自发的参选行为,这本是两位大佬可以做的。

  第三棵可栽的树是教育。都知道教育重要,两位大佬也说了很多话,明年还要将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到GDP的4%,可现行教育状况却让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满。日益增强的应试教育,投入大产出小的全民英语,毫无效果的政治教育,收费日高的幼儿园与高中教育,功利化日深欠缺人文精神的大学教育,大跃进般注水的博士扩张,养鸡数蛋式的大学科研考核…。当然,许多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许多问题的解决也并非两位大佬短期内能做到,但我们发现,这几年里,诸多问题不但未曾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不知何日有解决的希望。都说百年树人,良好的教育体制才是这个社会长期的资产。

  第四棵可栽的树是帮助民营企业的成长。记得有位美国总统说过,美国的事业是企业。中国的事业当然也是企业,没有一批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成长并能带动中国经济升级的企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也就没有了动力源。仅仅依靠因人口规模形成的市场,以及低成本形成的代加工能力,永远成不了制造大国。而这样的动力源,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中外经验看,只能寄希望于民营企业的成长。虽然两位大佬在这几年中,也出台了一些鼓励非公企业发展的文件,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民营企业没有壮大,而以中石油、中石化这种依靠垄断地位搜刮民脂民膏、占据产业链上游盘剥加工企业的国企,却越发壮大了。国企的壮大,是全民的灾难,高油价、高过路费、高通讯费等等,消耗着民族经济成长的能力,鼓励着一批批硕鼠们用天价吊灯、高价茅台等形式分食全民财富。

  ……

  也许该做的事情还有许多,有许多能为未来中国奠基、为下届执政造福的制度,该由这两位大佬,以绝大的勇气与毅力来突破。但是没有。未来的历史,将会在这里发出可惜之声。

  时间快到了,在剩下的不多时间里,两位大佬还能做什么,以便让未来的人记住他们?制度性的突破已不可能,但至少以下两个政策方面的作为仍可行。

  第一个当然是房价调控。要说这几年两位大佬让人们最不满的地方,那一定是不断高涨的房价。房价上涨虽然不完全是这两位的错,他们似乎也一再作出种种努力,但毕竟效果不佳。只有将房价控制住并下降到人们大体可接受水平,才能为未来中国经济消除隐患,并保障老百姓起码生活。要控制房价,除了继续现行调控政策外,治标之策恐怕是提高利息(这也是控制当前不断高企的通货膨胀几乎唯一的工具),治本之策恐怕是在保证地方政府一定财力基础上(如将增值税按60︰20︰20在中央、省、市县间分成),把土地出让金从一次性征收改为逐年征税。这一次的房价调控若不成功,将来的问题与麻烦会更大。

  第二个可行的是将生育二胎合法化。计划生育最大的理由是人多资源少,可它忘了,人是最大的资源(劳力资源与脑力资源)。再加上计划生育过程中对人权的侵犯,以及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的高风险与心理因素等原因,废除计划生育政策势在必行。而且,废除计划生育与调控房价不同,在社会上只有受益者没有受害者,惟一受害的只有计生部门及依附其上的各色人等。当然,废除计划生育政策遭遇到的唯一问题是,怎么向人民和全党交代。人民忍受了绝大牺牲,全党承担了巨大的道义资源消耗,如果直接宣布这一政策本来就是错误的,他们恐怕是没有办法接受的。因此,从政治上考虑,作为缓冲和过渡,可以首先宣布生育二胎合法化,运用的理由就是这一政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正如30年前《致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的一封信》中承诺的)。事实上,二胎生育合法化,也基本满足了大多数愿意生育的夫妇的要求。

  中国人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不怎么信鬼神,却对历史充满畏惧感。三年大饥荒时代,二号大佬曾对一号说,“我们将来都是要上史书的”。将来的史书,在描述这十年的时候,用的语言是“平淡无奇的十年守成”呢,还是“守成有功,末期有亮点”呢?我不知道,只是睁大眼睛继续观察,并准备偶尔仰望一下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