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与寻租


 上市与寻租

 

学习小组同学在台上讲习公共选择学派的寻租理论,我想起了乱象丛生的中国股票市场的一幕闹剧。20101217日,还有三天就将登陆中小板的湖南胜景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为财务造假被暂缓上市。

 

据招股说明书及相关资料称,胜景山河是一家专门生产新型黄酒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国内一流的生产酿造设备和发酵工艺技术,2009年的销售量达到7400多吨,740多万瓶,其在华中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为50%,在华东市场的占有率也达20%以上。就本人的观察,武汉大小超市出售的黄酒,主要就是那几个来自江浙的传统品牌,古越龙山、会稽山、石库门和塔牌;胜景山河及其主打品牌“古越楼台”,以往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第一次见到古越楼台是2009年在湖南华容过年的时候。看到酒瓶上的商标不是“古越龙山”而是“古越楼台”,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什么好东西。那玩意儿的价格也很离谱,正宗黄酒古越龙山的价格也不过二十左右,而这个貌似假冒产品的东西,包装不合常理地有些夸张,价格更夸张到了二百多。我最终确定这东西假冒伪劣,还因为那玩意儿的色泽和味道都远远不是黄酒(就算是新型黄酒,首先也应该是黄酒)。感觉那玩意儿就是酱油混合某种黄酒元素的产物。颜色是酱油的酱色,味道是酱油的酱味。可这玩意儿还确实不是假冒产品。后来一次在岳阳,有朋友请吃饭,带去两瓶“古越楼台”,说是新型高档黄酒,标价每瓶三四百,还说是厂里送的。颜色还是那个酱色,味道还是那个酱味。我后来开始留意这个奇怪的东西,也只在岳阳楼下的旅游品商店见过,在超市和酒店很少看到。

后来知道的情况是,胜景山河的发起人原来是古越龙山在岳阳的经销商;离开古越龙山之后,策划成立了胜景山河公司,还是做老本行,不过目的只是上市。经过一系列的攻关,最终通过了发审委的审批,确定了上市时间。可就在即将大功告成之际,几位财经记者发现了其招股说明书中的破绽,又经过实地调查,确定其恶劣的造假行径。胜景山河的上市被暂缓。据财经记者的调查,胜景山河基本上没有正式生产和销售过,其成立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上市来圈钱。不仅在其宣称市场占有率达20%的华东市场看不到其踪影,就是在其主要市场的长沙和岳阳,也很少有其产品的销售。公司在岳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有一个庞大的厂区,用高高的围墙围着,外人无法进入;每天会有运货卡车轰轰烈烈的开进,又大张旗鼓地开出,看起来是一派产销两旺的景象,但进进出出的都是空车。

 

胜景山河的上市闹剧,是一个典型的寻租现象。

在马歇尔的意义上,租金是一种资源获得的超过平均收益或者机会成本的收益。租金的实现,总是与市场的不完全相联系。如果市场是完全的,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则所有资源都只能获得平均收益。租的产生,就在于市场脱离了完全竞争的状态,出现了垄断。垄断使资源在不同环节中具有不同价格,从而形成了租。人们对租金或者利润或者超额利润的追求,就其后果而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市场主体对租金的追求导致社会福利的增进,这种具有生产性质的逐利行为叫做“寻利”。例如,企业通过技术进步获得对新产品的垄断权利从而获得租金,其后果是社会福利的增进。另一种情况是市场主体对租金的追求只是对经济利益进行了再分配,这种行为耗费了资源,但是没有增进社会福利,这种具有非生产性质的逐利行为被叫做“寻租”。比如,有人在公路上挖坑,然后要求行车人出钱再帮忙将车抬出。挖坑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收益,但这种行为没有在任何意义上增进了社会福利。这就是“寻租”。用帕累托的话说,寻租就是使用真实资源生产利润,但不生产价值。

租的产生来自市场的不完全,而市场不完全在很多情况下是政治介入市场的结果。以出租车市场为例。如果没有政府管制,最初出租车行业的高收益会因为资本的自由流动而趋于平均。政府对出租车市场进行许可证管制的结果,使市场的完全化进程中断,形成了垄断,造成了租金。不过,在中国的具体管制制度下,租金在管制部门和经营结构中被瓜分,而出租车司机同消费者一样成为牺牲品,而且是受害更深的牺牲品。中国股票市场盛行的腐败或者寻租,也是僵化腐朽的政府管制的结果。在目前对公司上市实施审核制的背景下,上市资格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且,这种资源的稀缺性由于管制的刚性而具有持续性。由于上市资源的稀缺,一方面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这种资源实现各种利益,另一方面,与管制有关的机构或者人员也可以凭借对这种资源的操控实现其利益。

就公司一极而言。取得上市资格意味着获得资本市场低成本融资的好处,这种上市动机在很大程度上还有着积极的意义。就更多情况而言,公司谋求上市只是为了圈钱,为了更快地兑现未来收益。可以理解的是,就中小企业而言,如果公司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有着高速扩张的潜力,所有者是不会愿意稀释控股权的。相当一部分中小板及创业板企业,其追求上市根本就不是为了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公司,上市之后就出现资本的严重过剩,不得不改变最初的融资用途,改投在与主业无关的行业。在目前的上市管理制度下,由于上市资源的严重稀缺,公司的IPO可以实现巨大的溢价利益,这对股份公司的发起人有着巨大的诱惑。以胜景山河为例,其2009年的每股净资产为3.75元,而其发行价达到34.2元,每股溢价达30元以上。尽管这种溢价不会在上市之后就立即兑现,但发起人从股票上市中获得巨大利益是没有悬念的。“改善管理”,“促进发展”等等说辞不过是幌子。很多公司上市后,在利益相关的券商配合下,将股价炒高到离奇的程度,大股东则乘机减持,将利益变现。可见,股份公司谋求上市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寻租的把戏而已,既与完善治理无关,也与发展生产无关。股票市场对上市资源趋之若鹜,上市公司的垂而不死——即使一再沦为ST,*ST,**ST,PT而不会被市场唾弃反而会成为“资产重组”预期的香饽饽——原因也就在于目前管制制度下造成的资源稀缺性及其创造租金的能力。

寻利或者寻租,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言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通过正当的手段或者不正当的伎俩营利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企业提出社会责任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对企业的不道德行为进行伦理的挞伐也没有多少现实的意义。企业的牟利行为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可能存在破坏市场秩序及社会进步的后果,因此的制度的约束成为必要。证券市场的准入制度的意义也就在于在普遍的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同利益集团市场势力差距巨大的背景下,保证公开、公平和公正,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及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这一切,正是目前的保荐制度及审核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所在。但是,就这一次胜景山河的上市闹剧而言,保荐制度和审核制度都形同虚设。对胜景山河漏洞百出的财务报告,一个非专业的财经记者都可以看出其中的漏洞,在专业的保荐机构及审核机构眼里居然没有任何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财经评论员叶檀对此事大发感慨,胜景山河的上市闹剧究竟侮辱了谁的智商?其实这里不存在智商问题,而只存在利益问题。保荐人从一次成功的保荐中获得的利益数以百万计,在这样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已经不是一个需要较真的问题。只要能够保荐上市,就可以大功告成。即使在公司上市之后保荐问题浮现出来,罚款也不过是保荐收入的零头。这样就可以理解胜景山河的保荐人此前保荐的公司中,有两家在上市一两年之后就沦为ST。审核机构相当于足球场上的守门员,是审核公司上市资格的最重要的环节。但是,中国股票市场上众多的瞒天过海的虚假上市,暴露出目前审核制度的严重问题。即使目前的审核制度在中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的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事实上已经沦为一个寻租的舞台。证券管理部门的一个个高官因为舞弊和贪污沦为阶下囚,证明制度的运行已经远远偏离了设计者的初衷。

 

几年前读张五常的博文,他说世界上的经济制度有三种:市场制度、计划制度和腐败制度。他所说的腐败制度,就是一种介于市场和计划之间的,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就是权力可以通过市场变现的寻租制度。当时他所举的腐败制度的例子是印度。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还有点幸灾乐祸——腐败的盛行是别人的事情。

想起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的那段话——

“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