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名学生拒考“倒逼”高考制度改革


韩浩月

 

一切都像是去年高考的重复:迟到的考生因被拒绝入场而痛哭,高考作文题被批平庸无趣,包括交管部门在内的很多单位都在为高考而紧张,很多家长请假陪伴孩子高考如临大敌……

 

但不变中也有变化,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2011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2.3%,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最夸张的是山东,录取率有望达到93%。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招生难问题,以山西为例,山西今年的报名人数比上年减少了2.23万人,高校生存危机凸现。然而这并不是呼吁高考加快改革速度和幅度的全部原因。

 

生源的减少,在逼迫着一些专科学校和教学力量薄弱的学校转变发展模式,但反过来看,众多学子打破头地要往名校里考,亦对现有高考制度提出迫切需要改革的要求。

 

也有特立独行者,比如南方科技大学,开考时间已经过去了15分钟,两个考场依然静悄悄空无一人,该校教改实验班45名学生选择了对高考说“不”。学生敢拒考,有校长撑腰。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明确表示,“学生回去参加高考,改革将无意义”。这不由得让人去追寻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作为承载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学校,南科大是被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创办的,但教育部也表示,支持南科大教改,但要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

 

依法办学,遵循基本教育制度,这两条要求,足以把南科大这头不想喝水的牛头,按到水槽里。毫无疑问,拒绝高考对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提出了挑战,可话说回来,不有所动作,这所学校所肩负的教改重任岂不成了一纸空谈?

 

和无数为高考而焦虑的学生、家长相比,南科大师生在这个高考季所表现出来的从容与自信,成为压向脆弱的文凭社会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是稻草而是巨橼,吆喝多年的由“重文凭”向“重能力”转变,也由此迎来了一个标志性事件。南科大的一位学生说,“文凭不算什么,能力最重要”,其实已经在逐渐成为共识。

 

体制的松动,社会的包容,经济的多元,文凭的贬值,就业的市场化,人才流动的国际化……这些无一不在冲击着拥有34年历史的高考制度。从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的途径,到高考不再是个人寻找生存价值的唯一途径,这种大环境的形成,也在催促高考改革的步子迈得大一点、再大一点。不要担心冒进,现在高考改革还不存在什么冒进的问题,首当其冲的还是要解决勇气的问题。

 

如何打破“千校一面”的格局,培养出有特色、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大学,给予大学真正“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自由,切实提高中国大学质量,成为高考改革的核心。只有给予大学真正的创办、招生、授予学位的自由,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竞争局面,才能够打破区域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将握在手心的利益分散出去,打破传统的大学竞争格局,激活高等教育活力,培养出创新性人才。

 

个体选择的变化和大环境的要求,无不在“倒逼”高考的改革节奏要加快,这让现有的高考制度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事实上,从改革说法的提出,到今天改革呼声如此之高,高考乃至教育的改革,都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而现在想要掌控整个教育大局,除了主动做出实质性、跨越性的改变,别无出路。

 

高考改革喊了这么多年,一直是说得多、做得少,南科大45名学生拒考,不知能否刺痛呆板制度那根麻木的神经,再不出现进展显著的改革节奏,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改革,那么很有可能将会有更多学生和家长以“倒逼”的方式,表达更多的不满。

 

高考改革,学生们不能再等,教育与考试部门不能再等,改革的结果是皆大欢喜,不改的结局是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