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利益追逐
资本主义以利为先导,其立意是“认识自私的,人追逐利益的个人动机促进了社会总体利益的增长”。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人逐利,企业逐利、国家也逐利,利益追求成为了行动的指南。看到现在的西方国家生产技术发达,社会生活文明,很多的人都以为必须学习西方的发展模式。殊不知,西方的逐利追求驻外还存在是基督教信仰的道德约束。而在我们中国本来就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再施加“逐利”的政策,那么必然社会风气大乱。这样,或许有人说那不如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连基督教也引进,这样不就有了道德约束机制了吗?但是西方的发展模式是我们模仿不了的,就好像我们一般的平民模仿不了黑社会发财一样,因为西方国家的前期社会财富积累大都依靠掠夺。强盗掠夺后再炫耀自己是多么的富有,怎么值得羡慕?
在利益追求上,有很多的说道,我们慢慢来讲。首先,利益要有社会总体利益和小群体利益、小个体的利益区分。在制定政策上的利益衡量要考虑长远利益和总体利益。缺乏系统论观点的政策制定就必定会让社会出乱子。“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就是以“逐利”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短期看起来是“卓有成效”,但长期看,则社会耗费很多,积累下很多的恶习,大大增加了社会的“交易成本”。因为逐利是人“一切向钱看”,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人们会利用一切的机会去赚钱。而官员们在这样的政策下利用手中的权力去交换所谓的利益是“自然而然”的事。逐利政策使得“苏丹红”、三聚氰胺、毒豆芽等流行于社会。官员腐败、社会道德沦丧全因为“逐利”政策的引导。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是政治智慧的总结。逐利是乱之源头。再看,《史记孟轲列传》首段: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其实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早已有所总结。但所谓的“不学无术”不看历史,不看典籍,只知道“包产到户”。结果社会混乱,长期的效果已经呈现,孰优孰劣相信大家都知道。当社会大众感叹世风直下,贪腐泛滥时,有谁想到这是政策引导的结果?
毛泽东的伟大更加明显呈现出来!当民众高兴的呼喊着生活改善时,殊不知生活的巨大压力正悄然而至,看病的医疗、儿孙的教育、以后的养老,社会不公的欺压,公众利益的被出卖等等让人气结的事件压得民众难以喘气。好在我们比俄罗斯好点,原来的俄罗斯,当大家欢呼国家的资产全部均分时,民众全都被忽悠的忘乎所以,可是当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民众才发现,自己的财富被剥夺了,原来的拥有只是一场好梦。当然了“逐利”使得聪明人有了掠夺“愚蠢”人的正当理由,那些“愚蠢”的民众只有被那些有背景的“聪明人”剥夺财富。俄罗斯自那以后就沦为三流国家,潜艇给击沉只能“哑忍”,不敢声张。是的,俄罗斯就是想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可是崇尚“逐利”的西方人根本不给俄罗斯学习的机会,因为它们不会放弃了掠夺的机会。相对于成熟的西方列强,后进的俄罗斯像学习西方只能是西方眼中的“肥羊”,不宰可惜。
我们还好,也想学习西方,但俄罗斯给宰割在前,我们有了教训。有所警惕,正准备实行的全套仿效西方的金融改革马上叫停。中国确实有着神奇的“运气”。
薄熙来唱红打黑,是看到了社会的不公,看到了社会“逐利”的恶果。不能说唱红打黑是“隔鞋挠痒”,因为这起码看出的社会的弊端。政策的实行是总体上的决策。权位不到,是难以有所作为的。但民众毕竟看到了希望。大家都指望着有人上来打杀贪官。北京的的士司机说得好:就等着他来杀贪官。
不要拿什么民主自由来忽悠民众,民众只需要有一个公平的社会生活环境。姑息抚恤贪官就犹如病人粉饰自己的毒瘤,那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因为毒瘤已有异于自己的机体,是有害的,必须坚决割除。这样就不需那么废劲的维稳,因为社会有出气口,可以舒缓一下。也可以借此向社会昭示“恶有恶报”。
姑息体恤贪官是社会不满情绪的一个很大的触发点,不限制官员,不严惩贪官,姑息养奸,则社会不满。杀贪官,限制官员权力是社会维稳的捷径。疏导是首要的,拦阻压制则很愚蠢。
杀贪官是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姑息贪官则是牺牲社会的长远利益。
漫谈利益追逐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