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学考老子显失公平


儿子上学考老子显失公平

廖保平

 

  武汉某小学近日进行入学测试,学生家长也必须参加考试,家长成绩将纳入考试总分。知情人士称,家长成绩将占总成绩三十分之一甚至更高。该小学一负责人表示,这样是为了让家长与学校一起搞好小孩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教育方法。(6月13日《广州日报》)
  谁上学谁考试,千古如此。儿子上学,就该儿子考试,老子不上学,老子凭什么考试?这所小学之所以如此“别出心裁”,只是因为这所小学是优质资源,竞之者众。面对6000人报名,只招收240人,平均25人录取一人,学校实在是太吃香了,或者说被宠坏了,以至于傲慢到有点不讲道理了:想挑一些学生也优秀,家长也能优秀地配合学校搞好教育的家庭,却没有考虑到这里面值得警惕的不公。
  首先一个不公,就是对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不公。不管考试的内容是什么(除非考杀猪、犁田),总要执笔写字吧,不知道对那些文盲家长来说,是不是考试时还要配一个代写人;就算个个家长都能提笔写字,也有文化高低的问题。换言之,家长教育程度、业务专长、知识结构不同,综合素质不同,考试的结果肯定差别很大。拿家长来考试,就是将博士生、本科生、高中生、小学生放在一起考,起点不同,水平不同,却用唯一的标尺来衡量,公平何在?学生因家长考得好而“加分”固然可喜,被家长拉了后腿,实在有点冤。
  其次,前面讲了,谁上学谁考试,如果家长成绩纳入考试总分的话,有没有“替考”之嫌?家长成绩占学生总成绩三十分之一甚至更高,这三十分之一甚至更高的部分,就是家长“替考”的部分。自己的考试不能完全由自己去考,而是找人“替考”,这是严重违反考试公平的,哪怕“替考”只占极少的分数,也是为社会所不容许的。学校本来是维护考试公平的堡垒,现在学校带头搞“替考”,于法于理都讲不过去。
  再者,如果儿子上学老子要考试是必须的,而家长的综合素质又千差万别,那么,为了上儿子有学上,素质水平低的家长会不会作弊——请人冒充自己参加考试?最后所谓的家长考试会不会演变成一大群博士、硕士在考试?就算如此荒谬的场面不会出现,“替考”之后又“替考”,也在不公平的事实上制造了新的不公平。
  有论者说,儿子上学考老子不错,将“拼爹”变成了“考爹”,至少将暗地里的潜规则变成了台面上的明规则。这叫什么道理?将不合理的潜规则变成不合理的明规则,这规则的性质就变了?就合理了?潜规则不合理,至少还不敢明目张胆,只能偷偷摸摸,怕被抓现行,说明社会的是非观还在,倘若对不合理的明规则大加认同,那就是明目张胆到不要是非,不要脸皮了,还有什么合理可言?再说,我们也不能拿一种不公平替代另一种不公平当好事不是?
  任何优质资源都不免被太多的人渴望得到,学校亦是如此,而越是在争夺优质资源时,越需要公平竞争,好学校、优质教育尤须成为公平竞争的示范,而不能打着自己的一些小九九,伤害社会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为了实现择校上的公平,必须是谁想上学谁来考,不能搀杂任何学生个人以外的家庭或社会因素,学校必须要一碗水揣平,在录取上,一定要慎之再慎,不能附加任何除学生以外的条件。如果学校觉得“让家长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很必要,可以在学生入学之后再进行,那样的考试反倒值得给点掌声,目前这样的考试是必须鼓倒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