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劳资谈判之最终结局




/风青杨

 

 

现在NBA绝大多数球员最关心的问题,决不是裁判蛮不讲理的权威。和正在进行的NBA劳资谈判相比,裁判在哨子上耍耍威风就像居委会大妈跟小区门前小贩扯皮一样,属于家长里短的范畴。而谈判桌上那群人最后能达成的结论,才是球员们做梦都在关心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钱袋子。

 

 

停摆:结果注定会是双输
尽管现在看起来,NBA劳资双方的立场水火不容,两边巨大的落差几乎没有谈拢的可能。毕竟,1998年的惨痛教训已经明确告诉大家:停摆,注定是一个双输的结局。1998年的那次停摆,时间长达191天,赛季最后缩水成只有50场常规赛。无论劳方还是资方都损失惨重。对于劳方而言,他们损失的是总额达数十亿美元的工资;而对于劳方的联盟和球队而言,除了盈利收入大幅度下降,还有很多无形的损失:NBA声誉的急剧下跌以及球迷热情倍受打击等。风青杨认为NBA停摆吃亏最大的还是球迷。因为对于球员工会和NBA联盟这种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之间的较量,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他们都会把它转嫁到球迷身上。


 

科比宣称如果NBA停摆,他会去意大利打球——那是他少年居处;诺维茨基说如果停摆,他也会离开美国去别的联盟玩儿。但大多数球员没他两位这么潇洒。这是老板们稳坐钓鱼台的所在:他们知道,除了少数本身就是印钞机的巨星,大多数球员要靠工资养家糊口,NBA一旦停摆,就是断了他们生路。球员工会主席费舍尔号召球员们尽量节俭,以度危机期。可是,中低层球员青春一刻千金,玩不起停摆了。


 

 

NBA老板和球员手中的筹码

NBA老板强硬地说:如果球员们不接受新的顶薪合同和硬工资帽方案,那么詹姆斯未来可以去打橄榄球,韦德也可以去当个时尚杂志模特什么的,我们不会阻拦他们。但他们应该想想,那些钱肯定比我们提供的新顶薪要少多了。如果他们接下来不做出让步的话,再过几年相信没有人会认识他们

 

 

但有谁会去接受自己切身利益受损的现实呢?如果劳资协议真按照NBA方面的意见执行,平均下来每名NBA球员将损失三到四成的收入,NBA的球员不会允许亨特接受这样的不平等条约。确实,登高难下,一旦切实利益已经握在手中,大多数人都不会眼睁睁看着这些溜走。很多人甚至相信,球员们会在被逼至绝境时解散球员工会,球员便可以借助反垄断法起诉自己球队的老板,资方如今提出的这些修改意见将被球员称为霸王条款;他们不仅可以要求修改联盟的限制条款,还可以向法庭提出巨额赔偿金。到时候NBA肯定会一团混乱。

 

 

NBA劳资谈判的实质

职业体育联盟劳资纠纷好有一比:联盟是马戏团,球员是演员;老板们和演员签份分赃协议,是为劳资合同;每次合同到期,老板和演员又得重新三七、四六、五五地就地分成。老板紧捂荷包哭穷,球员磨牙吮血掏兜。

 

 

如果你觉得这种谈判有些复杂,那让风青杨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这就实际等于企业和职员关于工资合同方面的斗争,这种斗争尤其体现在老员工身上。根据惯例,在公司服役时间越长,员工的工资涨幅和总额都会越高。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老员工可能占用公司更多的薪水,让公司方面觉得利益受损,随即一场斗争就会开始。只不过在中国,诸如员工和公司的合同问题会有很多地痞流氓式的做法来解决,即便有《劳动法》,也会被钻空子,劳动者永远是相对弱势的那一方。在NBA也是如此,毕竟老板手里握有金钱,你口袋里的工资得由他支付,所以他们相对占据主导权。


最终谈判策略

资本家们并不盲目喊限薪,他们自有其分化的小手段。1999年劳资协议确定时,资本家的策略是:扣巨星工资,给中层球员殷实的合同。这种做法说穿了:拉拢大多数、铲平一小撮。而如今,资本家的口号依然是削峰平谷:限制高薪,让中低薪球员尝点甜头。
  

说到底,这一代NBA球员嚷嚷停摆,雷声大雨点小。大家都是白领富翁阶层了,不会再和工人阶级一样血气方刚。大家都有老婆、孩子、名车、经纪人要养,玩不起浪费。对中低层球员来说,维持生活重于一切。对巨星们来说,工资多点少点他们不在乎反正他们有球鞋广告,不缺那几个死工资。


  

所以,别看现在劳资双方各一副不惜鱼死网破的劲头,到最后停摆很可能只限于口头。在风青杨看来,最后劳资协议达成时,双方不免又是一派风和日丽宾主皆欢的模样。哭穷的双方依然会再次化干戈为玉帛有钱赚的时候,大家都忙着去数钱。闲下来了,才有时间去想谁分得多谁分得少。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都需要篮球迷们永远保持高涨的热情,这将是他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