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五斧破冰“陕西现象”(王云岗)
——再访陕西省委科工委书记、科技厅厅长奚正平
2011,是陕西科技发展史上不寻常的一年。5月,陕西省科技大会召开,吹响了“中国科技特区”建设的集结号!6月, 陕西“西咸新区规划”新闻发布会举行。这标志着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国家探索创新型路径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创新型陕西”的号角正在嘹亮三秦大地,本报记者专访了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奚正平。
虽然接任陕西科技厅长的时间才半年时间,但奚正平谈起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已然胸有成竹。他向记者介绍说,“陕西科技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科技进步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出来。重点科研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与地方经济在体制上是隔离的,在产业链上是断裂的,难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而导致了陕西科技优势很强但是经济发展不强的‘陕西现象’的发生。
他强调,统筹科技资源,是破解“陕西现象”的不二选择。他说“科教兴陕”我们提得比较早,近年来也在不断地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十一五”就有部分显示。这些积累从物质条件和思想意识上,对我们统筹科技资源提供了推手,而转变增长方式和科学发展为我们统筹科技资源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但是把分散的资源怎么串起来?怎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他认为必须在五个方面重点突破。
实施大项目战略,承载科技资源整合。他说,这个“大”不仅仅是集中资源密度,必须围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建设。要把每个环节都打通,把原来发散的管理变成统筹兼顾,综合利用。通过大项目把军工、院校和资金,把省内外和国内外的各类归属不同的所有制的资源、资金和人才集聚和有效统筹利用。他表示,陕西省政府将新设“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以每年投入不低于5亿元的规模,支持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园区发展。十二五期间陕西将计划建立10个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园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转化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创新三轮驱动机制,破解成果转化难题。什么叫科技成果?奚正平加重语气的讲:“就是做出来具有重复性的成果。你研究的成果不能重复制造,就无法应用,”。奚正平把科技成果“研发、中试和产业化”3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有名无利、无名无利和有名有利”3个过程。前后两个环节都有驱动力,而中试阶段,不仅无名无利,更需要进行许多的技术集成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企业乃至科技人员最不愿干的,但科技成果只有经历“中试”这个过程,才能形成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他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难,主要难在“中试断档”。所以,政府要加强中试成果的投入,要制定科研成果评审的新制度,必须确定做完中试(基础产业除外)才算成果的评审标准。要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分配,让中试人员同样享受奖励,勇于试水中试。他告诉记者,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就要求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原始、中试和转化者都要有25%。做到既要有成果,还要有分配,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建设科技资源平台,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奚正平告诉记者,陕西的科技资源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但高新技术企业大量分散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他们的基础平台建设要么自己没钱建,要么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所以我们要统筹,要引导资源充分有效流动,服务全社会。目前,陕西专门建设的省科技资源中心已经封顶,年底就会投入使用,通过网上网下组织开展专业性的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引进领军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奚正平说,人才是各类科技资源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是智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主体。科技之争说到底就是人才之争,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能力永续提升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时期,陕西要加快支持科技人员有序合理流动。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优化人才环境,进一步改进科技人员评价机制、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指标的权重,对优秀的创新型科技人员可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二是要积极提供创新平台,培养科技青年人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从事兼职活动或受聘于中小企业;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中小企业挂职,担任首席工程师。培养知识型高素质企业家、科技型企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加强优秀科技青年人才、科技新星培养和选拔。三是要加强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结合省委、省政府“三秦学者”、“百人计划”等人才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集聚高端科技人才,合作创新重大先进技术,发展壮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研发机构)。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申请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
加快科技金融结合,发挥政府撬杠作用。曾经担任过科研院所领导,并成功引领企业上市的奚正平的感受是:没有科技的参与与创新,金融就没有活跃的题材;没有金融的支撑与撬动,科技难以真正成为现实生产力;让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是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具体体现。他形象的说,成果这东西不能称不能量。科技型企业、金融单位和成果单位之间,相互信任度不高,但他们都信任政府,所以要做好这项工作,政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才能让其活力显现。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充分调动政府的各类资源,打造陕西省 “科技金融超市”,为从初创期至成熟期的各个科技型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引导金融企业与科技型企业联姻。其次,我们计划在未来五年累计拿出8亿元,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金融结合的过程管理,既要奖励成功,还要补贴失败。目前,我们探索出的“与省属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共同建立专项基金”模式,通过企业出资、政府科技专项资金补助的方式进行合作,既有效放大了政府支持资金的效能,又帮助企业解决了急需的技术难题,受到了科技部的高度评价,认为在全国都具有推广的意义。另外,我们要大胆改革担保措施,继续尝试股权担保,力争每年推荐支持10家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从近年来的初步实践看,这种办法比较适合西部地区。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准备引入保险,让保险公司加入科技成果转化。就好比给车辆买保险。你说谁愿意撞人?企业进行科研和成果转化谁愿意失败?开车就有风险,但在可容可控范围内,买保险就是降低风险。科研成果入保险,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顺应并且积极回应发展大势,才能获得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