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需要名片,美好印象,从名片碰碰开始”。这是一个简单创意,拿张艺谋王潮歌的“印象”系列说事儿;“名片碰碰”极似是一个山寨产品,模仿目标是美国一款名为“bump”的移动应用程序,但是体验之后,我们看到了碰碰所努力尝试的创新。那么碰碰的创新在那里?山寨之后该不该创新?该如何创新?移动互联网公司的生存之道是什么?成功策略在那里?一旦思路信马由缰,问题马上形而上学,不妨,且徐徐道来。
2011年初,美国智能手机共享应用程序开发商Bump宣布,Bump已完成第二轮融资,融资额为1600万美元。考虑到这是一家创建于2008年10月,仅仅一年之前刚刚从红杉资本处获得350万美元投资的年轻公司。我们不免羡慕嫉妒恨。融资只是表相,神奇成绩隐藏于后:自2009年以来,安装Bump应用程序的用户总量已超过2500万,当前在苹果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已经排到第八,月活跃用户数达到800万。Bump这样骄傲布道:未来将会存在多种形式的社交网络,我们要用巨额投资去招募优秀的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以便开发出一种能够与真实世界相互交叉的社交技术。我们要不断的努力以尽快抢占那些Facebook尚未控制的区域。
与bump的庞大企图心不同,“名片碰碰”的开发团队-即略网络故意把产品做“小”。其创始人王雨豪观点如下:我们这个阶段就是要跟电子名片交换这个功能死磕,名片碰碰首先在谷歌Android、苹果iPhone两个智能手机平台上运行,解决用户手机联系人信息分享这个需求。我们理解用户并不关心创业者的野心,用户关心的是你能帮他解决什么事?所以我们在bump提供的名片交换功能的基础上,创新的增加了多人同时交换及交换地理位置记录两功能。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让用户的手机通讯录活起来,将名片交换的成功率提升到最大比率,摆脱bump的交换成功与否过度依赖wifi网络,使名片碰碰能适应国内的多种网络并存的使用环境。
王雨豪做如是说,背后的潜台词无疑是在中国,名片交换这个需求很巨大,甚至远胜于西方社会,只要聚焦于这个需求的满足就足以聚集海量用户,构建起用户数门槛。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稍微追溯历史,“名片”最早出现在2200多年的封建社会,名称“谒”。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古人书疏皆题后以答》说到:“按此则知今人所用名片,始明季也。”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也提及:“我今日偶然忘记了带名片,见谅。”
另据王雨豪介绍: “名片碰碰”使用起来其实很简单,打开程序,碰碰手机,或者同时晃动手机,预设的名片就会自动交换,而交换成功的名片会自动存储到手机的通讯录中。
名片碰碰预设的发展路径究竟能否如其所愿,尚需假以时日观察。若谈论到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成功典范,Bump只是其一,另外一个劳动模范当属北欧芬兰的Rovio公司,其研发的游戏“愤怒的小鸟”自2009年年底起以令人乍目得速度席卷全球,目前其全球范围内的下载量已达到2亿次。Rovio与Bump的区别除了在用户数量级上的差别,更大的区别在于两家公司抵达成功之前各自的经历。Bump创建伊始便先声夺人,而Rovio在“愤怒的小鸟”之前,曾数次徘徊在绝境,曾先后设计了52款游戏,这五十二款游戏虽然大多是外包游戏,虽然没有给Rovio带来轻而易举的成功,但是扎扎实实的帮助Rovio团队淬炼了研发能力,深入探索了用户的真实需求。而这两点于此时看来,正是“愤怒的小鸟”能够飞翔在全球的天空关键所在。
好吧,让我们如此揣摩“移动应用程序”一词中传递的神秘成功密码:应用户需求而生,正是王道;让我们记住Bump创始人Jake Mintz的这句话:我想我们能走到现在主要靠的还是高度关注用户的体验;让我们用那句诗祝福“名片碰碰”的未来之路:人生若只如初见。
“山寨”的创新—名片碰碰启示录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