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正式引进“父亲节”


中国应正式引进“父亲节”

文/孙玉良

    今天周末,去二姨家串亲了,二姨免不了问侯一下家人,于是当着二姨的面,给爹打了个电话,代二姨向爹问声好。听那声音,爹很高兴,家长里短地唠叨了几句,在我的催促声中,才把电话挂了。

    回来聊QQ,有人祝贺我节日快乐,贺得我莫名其妙的。详细一问,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了,今天父亲节,爹的节日,也是已为人父的我的节日。

    父亲节是洋节,以前不知道,当然也就从来没有过过。查了一下,这天照理要给父亲送红玫瑰的。呵呵,我觉得这种祝贺法在中国还不适应,尤其在农村,估计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没有送。甭说送红玫瑰,就是打电话问侯一下的有几个呢?我儿子就没有问侯我,我问侯爹也是赶巧了的事,跟父亲节沾不上一点边。

     依我的感受,父爱是天然的,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如果把父爱也“市场经济化”,期求父爱得到丰厚的“利润”,多半会很失望。父爱不是买卖,如果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十分,儿子回报五分就很不错了。有的儿子连一分回报也没有,干脆做“畜生”逆子,父亲不是也无可奈何吗?有的父亲为了抚养费与儿子对簿公堂,其实打赢了又怎么样,法律判你赢,得到的只是一点钱,至于“爱”早已冷到了冰点,甚至零下十度了。

     世间什么感情最深,按亲情来说,我觉得是父子感情,父亲对儿子的感情。这是一种单向的感情,没有任何“交易”的动机。我就从来没有想过什么回报,担心以后他会不会孝顺我。因为爱人也是一种幸福,看到儿子笑,看到儿子成功,看到儿子吃多了,长高了,漂亮了,有学问了,懂事了,打心眼里高兴。儿子是自己创造出的一条生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爱他就等于爱自己,为什么要要求什么回报呢?

    虽然父母之爱不求回报,但儿女对于父母,应该承担赡养的责任与义务。有爱要承担这种责任与义务,没爱也要承担这种责任与义务。中国传统上把孝敬当做一种美德,客观上是为了强化这种责任与义务。中国的养老机制还没有完善,因此“养儿防老”还需要延续一段时间或较长一段时间。既便老人不需要你的钱,你也应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回报,让父母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老人的要求,往往很低,一个儿子将父亲给的爱拿出十分之一回报,父亲就会乐得屁颠屁颠的。比如儿子问侯一下,打个电话,给买点小礼物,常常就会感动的热泪盈眶,孩子似的见人就说“我的儿子懂事了”。

    中国的文化基因里,孝敬父母的概念比西方浓厚得多,但父亲节与母亲节,这个非常人性化的节日,反倒让西方人占了先,抢先“注册”了。至今,中国也没有任何权威机构正式命名哪天是父亲节。鲁迅常说对外国的好东西,要奉行“拿来主义”,孙玉良认为“父亲节”就是一个文化上的好东西,具有普世价值,不妨“拿来”我用。至于哪天,完全可以搞成中国“特色”,按中国的习惯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