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塑料行业以25%增速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中国塑料制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了世界塑料制品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五年间行业总资产达到了8400亿,规模以上的企业数突破了2万家。2010年行业的运行表现为产销顺畅,企业的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从业人员明显增加,固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中国塑料制品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进入2011年,塑料制品行业仍然延续了去年年末的走势,塑料行业将保持25%的增长速度。
6月1日,2011年中国塑料产业大会在宁波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家塑料企业及期货营销机构与会。本次大会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大会分析了当前复杂经济背景下塑料产业发展形势,交流了当前企业期货、现货经营策略,并展望了现货市场和产业发展趋势。塑料产业是宁波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宁波市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目前,全市共有涉塑企业1.3万余家,规模企业800余家,年销售额400亿元。
2011年塑料行业发展面临着多空交织的环境。一方面,塑料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即将完成,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及家电下乡的试点通知,都是行业利好的因素。塑料模具行业的高增长的态势,以及家电、食品、饮料、皮革和玩具等轻工行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利好的内在环境。汽车、塑料行业的稳步发展,加大了塑料制品行业的需求,成为了利好塑料行业的外向环境。但另一方面,汇率变化加快,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原材料的上涨和电力供应的紧张,对所有的行业和企业形成利空,同样也影响到了塑料行业。多家现货和贸易企业透露,因为融资困难周转不济,塑料行业下游很大一部分企业陷入资金链困局,塑料产业订货大降、进口和再出口近期都大幅下降。
一家跨国石化贸易企业中国区负责人表示,目前其塑料进口业务下降了70%,再出口下降更为严重。
另一家国内分销商表示,下游企业资金紧张,在造成订单数目显著下降的同时,对企业的订货模式也产生了影响。“以前客户一次订三天的量,现在都是一次订一天,还要商量延迟付款。”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贸易企业选择主动降低库存甚至实行零库存,一部分贸易企业甚至选择了拒绝订单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一些现货企业因为下游影响,资金链也日益趋紧。“之前企业订货现金付款较多,现在突然都开始使用银行承兑汇票。承兑汇票的兑现期使得我们的资金链也非常紧张。”一家大型化工国企内部人士透露他们目前正在紧张地研究各种融资方案。
从5月初开始,塑料市场价格不振,两个主要品种PVC和LLDPC期货现货市场都出现了深幅下跌。
“今年逐渐紧缩的货币政策已经使得企业的资金面非常紧张。”上述贸易企业负责人说,较之融资交易的大型企业和基本使用先进的小型企业,塑料行业的中型企业在日益趋紧的资金环境中受到较大影响,“而中型企业正是塑料行业的核心力量。”
据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挺在塑料产业大会上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聚氯乙烯(PVC)产能平均开工率仅为51%,
塑料产业发展面临四大难点,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投入转化低、贸易摩擦常态化。但只要塑料企业在攻克四大难点上积极行动,环境会大幅向利好的方向发展。
1、装备水平相对落后
多年来我国塑料加制品行业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不断更新先进设备,用国产先进设备武装企业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设备,大大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水平,产业规模已经上升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塑料制品行业仍然存在装备水平偏低、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不能满足高层次消费与高技术领域的特种需求,也导致了在这些领域内供需不平衡。
2、产品结构不合理
塑料制品行业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导致的供求不平衡,表现为简单、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通用技术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等问题。以农业薄膜行业为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布局趋于合理。目前我国高、中、低档农膜产品所占比例分别为2%、38%和60%,较2006年的2%、20%和78%有较大改善,但高档农膜所占比例依然只有2%,高中档农膜比例偏低的现状依然存在,距离发达国家高档农膜20%、中档农膜50%的结构还有较大差距。
3、科技投入转化低
我国塑料制品行业科研力量在机构改革过程中,科研工作基本集中在有关大学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主要研发方向专注于高分子材料,而先进成型工艺、高性能的结构设计和针对市场需要的产品设计方面总体研发力量薄弱。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成功的工艺或研制出的塑料制品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行研制的塑料制品少。长期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的比例低。有的企业把技术进步的希望寄托在不断购买和引进上,长期未能立足于自主研究开发。
4、贸易摩擦常态化
虽然国际市场逐步走暖,但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减弱,贸易摩擦将继续呈现出常态化特征,表现出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多、形式多样的特点。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认为,未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式将更加多样,贸易摩擦将会从“显性”向“隐性”扩展,环境保护等因素会更多的体现在摩擦中,由于我国塑料制品出口具有量大价廉的优势,由此会产生更多的贸易摩擦。从贸易摩擦的手段看,“两反两保”是主要的贸易壁垒手段,多种贸易保护措施并用将更广泛、具有更大的杀伤力,特别是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渐成贸易壁垒的焦点。
2011年,在治理通胀压力增大背景下,面对近乎2008年年初的环境,塑料行业依然将稳步发展。虽然有一些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因素,但行业的发展走势会遵循自身的规律,我国塑料制品行业将在自己的运行通道当中,保持25%左右的增长。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指出,塑料在各工业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15年前全球塑料市场将以5%的年均速度持续增长。因为城市化和全球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能源需求和气候保护措施也推动塑料产品需求不断增长。
塑料产品取代金属制品是发展趋势
2009年全球聚合物消费量达1.76亿吨,其中聚乙烯约占消费总量的38%,接近6700万吨,到2014年的需求量将超过8700万吨;2009年高密度聚乙烯(HDPE)需求量约占全球聚合物总量的17%,约3000万吨。此外,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需求量分别占到约11%和10%。受包装和塑料非耐用品领域应用增加的影响,LLDPE和HDPE需求增长速度极为强劲。
普立万公司总裁史蒂芬•纽林称,2010年上半年聚烯烃市场增长强劲,增速达到两位数的水平,展望未来,形势也是乐观的。因为当前市场正在向绿色环保可持续材料方向发展,塑料产品替代金属制品已是大势所趋。
汽车制造成塑料市场发展新起点
目前,在西欧地区,塑料在汽车制造中所占比例已从1970年的6%增长至现在的约15%,预计到2020年该比例可能上升到25%以上。在中国,塑料在汽车业中的用量只有欧洲的一半左右,高档工程塑料的使用量则更低。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在经济复苏的大好形势里继续增长。2009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201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当前汽车需求正在复苏之中,从长远来看前景较为乐观。2010年北美地区的汽车销量预计为1150万台,而美国每年报废约1200万台汽车,因此成熟市场也仍有潜力。受汽车向轻质、高效和节能方向发展的影响,塑料工业将继续受益于这一市场。当前全球逾14%的温室气体来自汽车排放,而轻质复合材料可使汽车车重减轻30%,从而显著减少燃料的消耗,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
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中以塑代钢,可以降低汽车自重,从而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消耗。目前中国制造的汽车中塑料含量仅为西欧地区的一半,这给塑料制造商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亚洲崛起将成为塑料市场新动力
亚洲将成为世界上塑料需求增长最快地区。自2007年以来,亚洲地区塑料消费量已超过欧洲和北美的总和。美国析迈公司(CMAI)迪拜分部的印度市场经理桑杰.沙玛表示:“国际塑料行业正在飞快的速度发展,而中国、东北亚和中东地区正在引领全球聚烯烃需求强劲增长。”
在可预测的未来,亚洲地区将成为全球塑料的快速增长区。该地区自2007年起消费量已经超过欧洲和北美的总和。
受中国、印度、拉美和中欧等新兴经济体需求强劲增长的刺激,预计今后5年全球聚合物市场将飞快的速度快增,世界各地的塑料树脂供应商、塑料机械生产商和塑料加工商也因此备受鼓舞。
全球化工巴斯夫也将重点在亚洲地区投资建立新厂和研发设施。为了满足特种塑料不断增长的需求,巴斯夫还将扩大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生产能力,并在上海新建聚氨酯厂。
而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大国,塑料制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了世界塑料制品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五年间的行业总资产达到了8400亿。规模以上的企业数突破了2万家。产值增速增加了2.8倍,产量增加了2.65倍,年均增速20.54,五年前累计利润年均增长了25%。累计出口8.4亿美元,年均增长21.9%。
全球塑料市场稳步快增前景喜人
2010-2015年期间全球PE需求将以年均约5%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全球PE需求将达到约9000万吨/年;而同期PP需求将以年均约6%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球PP需求将达到约6300万吨/年。从全球范围来看,亚洲地区将是PE和PP需求增速最快的地区,因为该地区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同时中东和亚洲地区的聚烯烃产能将继续扩张。中国PE和PP新增产能正在受到汽车市场需求健康增长的推动,而中东地区的新增产能主要是受到低成本原料优势的推动。到2016年中东和中国将占到全球PE产能的33%—34%。
而受汽车以及电子电气产品需求复苏的支撑,2015年全球工程塑料需求将达到2000万吨。
据全球行业分析机构GIA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欧洲也亚太地区仍是全球工程塑料需求仍占市场较大份额,同时,全球工程塑料生产基地也逐渐转向一些低成本的亚洲地区。报告指出,随着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地区汽车业的繁荣发展,这些地区将成为此次增长的中长期“客户”。
聚碳酸酯(PC)的增长将刺激扩大,除了增加使用的PC与其他塑料合金的组合,汽车,建筑,医疗产品的应用。由于汽车、医疗和建筑产品需求的拉动,预计需求增长最快的工程塑料是PC树脂。超级工程塑料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能,被广泛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电气元件,需求将强劲增长。工程塑料将在汽车工业发挥到极致,真正帮助汽车业减少碳足迹。因此,轻量型复合尼龙树脂成为汽车生产中不二选择,尤其是在引擎盖方面的应用。
由于市场对环境友好产品如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节约型产品的需求增长,增强塑料需求到2015会达到7300万吨。欧洲、亚太和美洲地区成为全球增强塑料的主要市场来源,汽车和建筑师增强塑料的主要市场。
2011年,我们对行业的看法是,平和乐观,稳步发展。虽然有一些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因素,推动行业发展的运行,但塑料市场的前景依然一片大好。随着塑料应用程度的广泛加深以及其体现出来的横向介入方向,未来的塑料行业在保持稳定态势的同时,将带动包括工农以及汽车制造在内行业的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