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胜老师口述:离明整理
最近国家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后,激起了专家学者们对“人口红利”的再一次热议。现在基于此理论,特别是主张放宽“二胎”的呼声越来越高。“人口红利”能拯救中国经济吗?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口红利”。
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这一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简单地解释就是劳动人口在人口比例占大多数时,可以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不然非劳动人口太多同时经济又不太发达的国家就可能无法承担起社会的运行成本。但,试想一下,大量的劳动人口是保持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吗?根据本次普查的数据:目前我国人口近十三亿四千万,比对二○○○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十年增加了约七千四百万。不能否认,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产业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促进了GDP的增长,但谁也不能忽视由此引起的日益严重的各种问题,例如能源问题。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0%,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近年,我国已成为矿产品的进口大国。2004年,我国矿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进口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净进口石油超过1.0亿吨。今后,我国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铝等重要矿产都有大量的缺口,未来20年中国需求缺口总量:石油超过60亿吨,天然气超过20000亿立方米,钢铁缺口总量30亿吨,铜超过0.5亿吨,精炼铝1亿吨。2020年石油缺口将在22亿—3.2亿吨,天然气缺口将为500亿—700亿立方米。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
目前,我国生育增速虽然下降,但人口基数庞大,对环境压力造成接近崩溃的边缘。
我们仅以华北地区的地下水为例。二年前,《世界上最大地下水漏斗华北危机怎解?》的报道提出,华北区域人口约1.2亿,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粮食产量占全国10%。华北平原水资源仅占全国1.7%,却维持了这一地区几十年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华北平原每年开采量达到206亿立方米。在过去50年中,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浅层地下水漏斗超过2万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漏斗7万平方公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
支持“人口红利”的人支持依据庞大的劳动力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模式对于基于制造加工为主的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有效。但从经济发展长期分析,这种以大量劳动力支持的产业反而会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与可以提供更为廉价成本的国家直接竞争或被迫淘汰。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自动化信息化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还有可能成为阻碍经济境长的原因。还有一些人们可能会忽视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前些年,美国一位搞农业统计的著名教授叫布朗。他写了一篇文章《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他算了一下,中国搞工业化、市场化,肯定环境要受到破坏。到21世纪前半叶中国粮食大概缺粮3000亿斤,现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每年贸易交易的总量就是3000亿斤,这意味着到那时中国人要把全世界贸易总量的粮食全部买回来,才能填补缺口。
实际上老年基数大不意味他们只能成为社会资源的消耗者,无法创造社会价值。一方面,中国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的,需求相对较小。同时他们的消费结构与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反而可能成为增加内需的保证之一。另外社会劳动年龄、退休年龄可以往后推延,保持劳动力充足。有关中国未来养老问题。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讲,由于中国人根深蒂固地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儒家文化倡导“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而其核心是“仁”,
“仁”对于个人与家庭来讲,最直接的体现是“孝”。而其表现的方式之一就是供养老人。国家应保值养老基金,建立社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在政策上支持私人对老年人产业的开发与提升。同时,从国家,社会,教育各层面,加强中国文化“德“与“仁”的教育。提前预防社会老年化的到来。试想一下要是打算依靠年轻一代的劳动力来支持经济的发展,再过三十年,当这一代人进入老年化后,难道我们要再鼓励新生的一代提高生育加大中国的总人口?这样中国就完全进入了新一轮人口增长的恶性循环了。
目前中国虽然生育增速下降,局部产生了用工荒,但在人口基速依然庞大的情况下,只求劳动力数量的 “人口红利”理论对经济的贡献,已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已不是什么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了。因此,国家应利用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良机,加大投入与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养老机制。大力发展服务型与信息化的第三产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改变经济发展单一模式,优化生产结构,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还有,国家应采取鼓励移民的政策。当然不只是鼓励往发达国家移民。比如可以与地广人稀的国家或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国家合作,以协作的方式,在国际市场上大力开展针对农业的开发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世界的粮食总产量,帮助更多的国家进行基础建设,形成国际化的产业结构。这些措施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财富的创造可以积累,但自然环境的消耗无法复制,同时社会环境的净化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