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中国搞经济学研究的,人数最多的在哪?实际上还是在大学,大学是研究经济学人数最多的,那么我们看一下大学里面研究经济学,在中国的大学里面,大体上有120万大学教师,120万大学教师,这120万大学教师里面根据我的推断,从事经济学,或者广义的财经,这些都包括在里面的,大体上占到1/10,也就是有12万大学教师,从事经济学的研究,而这仅仅是大学,还不包括各省的社科院,就这样,那个中专也不包括,就是12万,是吧?那么全部的情况不说了,我就想简单的说一下在北京,有三个大学研究经济比较前沿,比较权威,一个就是北大,一个就是清华,还有一个就是咱们人大。还有人把北师大拉进来,那就是四所。北大清华我稍微说一下,和我们人大什么关系,因为在座的各位也需要关注一下,因为今后我们主要的竞争对手也就是北大清华。很多地方找工作筛选出来的初试完了复试,最后一道关卡,你的对手基本就是北大清华,最多再加个复旦,常常就是这样,那么你至少稍稍要知道一点北大清华。清华研究经济主要是1.5个学院研究经济,一个是它的经济管理学院,一个是它的公共管理学院,所以它是1.5个学院研究经济。现在胡鞍钢就在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叫做薛澜,那么经济管理学院我稍微说下,这是清华大学研究经济的主体。这个经济管理学院从1984年成立,一直到2000年这17年当中,知道它的院长是谁吗?他的院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朱镕基。朱镕基一直担任清华大学的经管院的院长,从他到国家经贸委当副主任,一直到国务院副总理到总理,他始终没有放弃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这个头衔,最后大概是在2000年年底还是在2000年年初,他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宣布他辞去清华大学经管院院长的头衔。我估计他是在国内外重重压力之下辞去的,当时很多清华的朋友痛哭流涕啊,我当时就很纳闷,朱镕基做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院长是对我们人大极大的不公平竞争,是吧?你总理做院长,我纪宝成还只副部长,怎么竞争?对不对?院长你这个是总理来做,我们人大在起点上就输了啊,对不对,你想想,你怎么竞争?镕基先生还说我没有给清华带来一分钱,你还用带来钱吗?你的无形资产是多少?是吧?所以我对镕基先生做清华的院长,25年来我年年都对这样的现象表达不同的看法,是吧?政界,官员就不应该在大学有任何的兼职,包括带博士生,我在校务委员会上讲,我说这种兼职的教授不应该在人民大学单独的带博士,他只能做二导师,不能做一导师,是吧?这个在全世界都一样违反了游戏规则,当然在中国是个现实,从朱镕基开始就这样,朱镕基在清华带了两三届的博士,基本上他自己都说,一拿到博士论文,我就看得直犯困。他怎么可能不困呢?我没有任何头衔我看博士论文还很费劲,是吧?我全身心投入还很费劲,镕基先生哪有时间关注管理学的前沿呢?他不可能关注啊,是不是?所以这是我讲的清华经管学院的情况。我们人民大学的经济系的系主任叫魏杰,在90年代中期离开人大,辗转之后成为清华经管学院的教授,叫魏杰,是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大概90年代初期的系主任。这是清华经管学院,是我们强有力的一个竞争对手,不管你承不承认,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人大的弟子,要想对得起人大这个牌子,你一定要瞄准清华这样的大学,是吧?当然你要了解清华。这是清华研究经济的一个简单情况。那么北大研究经济呢?主要有三个机构,咱们需要了解,一个就是北大经济学院,再一个就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再一个就是林毅夫,世界银行高级顾问,林毅夫当时担任主任的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在改名字叫国家发展研究院,叫国发院,这个基本上我看和台湾大学差不多吧,台湾大学也有国发院,就这样。所以北大研究经济呢主要是这三大机构,经济学院前任院长叫刘伟,大家知道前几年北大有些去世的名家,像陈岱孙,前院长是刘伟,刘伟现在已经提到北大的副校长,现在北大经济学院的院长是一位女同志,搞保险学的,叫孙祁祥,这个可能大家不一定完全了解。那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呢叫张维迎,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叫张维迎。他的导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大概是1994年的得主,去世了。这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那么再一个就是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现在是国家发展研究院,它的院长现在是周其仁。这就是北大的一个基本情况,它的三个学院。那么人民大学研究经济是个什么情况呢?在座的各位也许了解,也许不完全了解,大家得有这样的概念,自我推荐的时候要注意,人民大学研究经济学,你这样说,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学为主的大学,它几乎一半的老师都和经济挂钩,一半。我们对经济学的分解很细,至少有六七个学院就是搞经济研究的,在座的各位像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劳动人事学院,再加上统计学院,还有农发院,公共管理学院,也是经济,五六个以上的学院都是专门搞经济的。所以经济在人大是一大块,可以占到一半的天下。所以有的时候就说,和北大清华相比较,至少规模和数量上,人民大学和他们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人民大学现在大概是1800多名教师,500多个正教授,还有五六百个副教授,大概还有三四百个讲师助教,整个教师情况大概在4000人左右。这是人民大学的一个基本情况,在座的各位呢基本上知道一点,对于你以后推销自我会有帮助的。有的时候经常说你要热爱一个对象,啥叫热爱?了解都不了解你怎么热爱?你要热爱母校,怎么热爱?你得了解母校,了解是热爱的基础,你一点都不了解怎么热爱,所以你的热爱常常比较虚,常常比较空,是吧?一讲到母校,你得了解它的教师有多少,学生有多少,今年的学生有多少,我上次已经说了吧?今年招的本科生有3300多个人,硕士大概是3800左右,一届,博士是900多,你就可以算一算,人民大学学生的规模。这是学界的情况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就是如果你要了解经济学,应该了解学界。其实编写经济学也可以根据流派来编。好,这就是我们第二章的基本内容,最后我说几点结论。第一点结论是,青出于蓝一定要胜于蓝。第二句话是,业精于勤而荒于懒。我把它改一下,业精于勤而荒于懒,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不要随大流,随众,从众,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第三句话,功夫在师外。其实你研究一下所有有成就的人,他们常常都是功夫在师外。好,这是我们第二章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说我们第三章的内容。第三章我们的内容是宏观经济学与创能。这是我提出来的汉语的一个概念,叫创能。在我们的词典里面没有这样的词,创能,经常听说有创业啊,创造啊,创新啊,等等吧,有很多创,我特别想出的是创能。我们搞经济学研究需要这样的创造性的能力,需要这样的创新性的能力,是吧,也需要这样的创业性的能力,所以我提出了创能。那么对创能这个概念究竟怎么理解?我相信还应该有几个层面,一个是文化的层面,一个是制度的层面,一个是技巧的层面。我们需要这样的创能文化,创新文化,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创新制度,我们也需要具体的创新技巧,我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讲创新文化,创新的文化和文化的创新,我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时间,但是我把这个点点出来。这是第一个层面应该讲的,文化力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生产力。第二个层面是制度的层面,大家都知道制度最重要,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如果说我们的生产力能够有发展,关键就在于制度变了,游戏规则变了,规则变了大家觉得有干头有奔头,我干多少拿多少,我的付出与我的回报成正比,我当然愿意干。如果一个社会你干的和不干的完全一样,我还干什么?别干了。是不是?所以制度非常重要,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好的制度让坏人变成了好人,而一个不太好的制度让好人也变坏了。我这里不探讨什么叫好人。好,第三个层面呢就是我说的技巧的层面,因为多少还有一点技巧,创能能力,那么这个技巧怎么开发呢?一个强调虚,一个强调实,所以我上次已经说过了,叫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要虚一点,但是你必须站的高一点,望得远一点。没有这样的眼界,所谓眼界的长度决定你的事业的深度,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必须大处着眼,同时还要小处着手,还要务实,具体的技巧有哪些,具体的工具有哪些,怎么用,是吧?要想说清楚小处着手,首先必须说清楚大处着眼,而大处着眼最重要的是对咱们来说,你要观察世界发展的趋势,要观察世界发展趋势里面重要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而你在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里面要观察有很多角度,从生产力的角度、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从制度的角度、从技术的角度,有各种角度来观察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我本人比较喜欢比较务实的角度,就是从不同产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就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哪些产业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呢?有哪些产业呢?我们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