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说货币政策处在转折点上,在18日以后公开市场操作上略有体现。到底该不该继续紧缩不是个理论问题,对央行官员的讲话也不必句句当真,还是仔细观察其在公开市场操作的动向。
图1、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与A股市场运行
从大的背景看,今年初以来,央行实行了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每月提准一次,累计回收货币19000亿,而公开市场操作仅仅释放货币10800亿元,使得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远远低于16%的预期值。估计5月份M2的增速不到15%。尽管大的背景是偏紧的,但是在近期的紧缩力度上,似乎稍微有点放松的迹象。从图1中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看,3月20日到5月15日,货币政策收紧的力度非常之大,A股市场对这种操作也做出了滞后的反应。从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滞后时间看,大约在4-6周。4月中旬以后市场的第一轮下跌,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对3月中旬4月中旬紧缩货币的滞后反应;5月中间两周的横盘,可以看作是对4月下旬到5月上旬头寸暂时放松的滞后反应;5月下旬的第二轮暴跌,则是市场对5月中旬新一轮货币紧缩的反映。
尽管市场紧盯央行的货币政策,但由于央行每月总是故意拖延货币运行数据的公布,加上我国的外汇储备数据波动很大,仅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很难判断货币松紧的瞬间变化,投资者只好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作为重要参考。
从近三周的数据看,货币政策总的基调依然偏紧,但公开市场货币投放的力度开始加大,如果出现4周连续净投放,而且累计投放数据操作3000亿元,我们基本认为货币紧缩政策趋向于结束。现在连续三周累计释放货币2470亿,这距离我定性的放松,距离已经不太遥远了。
当然,也有不少人提出货币依然过剩,还有一次提准和若干次加息的必要。他们提出这些东西似乎有一点理论依据,但从市场利率水平看,缺少实际操作常识,我认为很难成为决策的依据。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货币紧缩已经到了该收手的时候,这一点在近期就会初见端倪。如果6月份再次提准,央行会加大公开市场投放货币的力度,基本对冲提准的效果;如果减小公开市场的投放力度,则6月份可能停止提准。
加息本身,它并不是货币紧缩的主要手段,因为提准对经济体系的作用早就相当于加息10次以上了,只是对国企和民企的效果明显不同——国企资金过剩迎来制造地产泡沫;民企资金紧张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系。因此,如果加息并不会提高市场总的资金成本,倒是对国有企业的利润有所消减。
我最近在玩和讯微博,很方便,很实用,你也来和我一起玩吧!
去看看我的微博吧!http://t.hexun.com/42784/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