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腐败让热痛恨,也容易明确,一旦发现也会被司法机关查获。现在的最关键问题是,某些组织出现的非典型腐败让人防不胜防,渗透力极强,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摧毁力很大,直接会破坏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活力。
非典型腐败?看起来不像腐败的腐败!
最突出的一个体现就是功能体组织的共同体化。
有些组织成立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具有达到目标的某种功能。我们成为功能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演,这个组织的人逐渐忘记或者忽视了组织的目标,也就是忘记了这个组织的真正功能,而为了维护这个组织的存在,里面的人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自己成员的利益开始损害这个组织的本来功能,如果是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那就更麻烦了,他们为了部门利益或者部门成员的利益会损害社会利益,因为他们的成立、存在是因有社会服务功能而存在的。
这种功能体组织向共同体组织的过渡将使这个组织逐渐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但是如果组织的上级或者社会对这个组织没有办法制约,这个组织越加不在乎人们是否信任。结果是可怕的,因为这个组织往往被看成整体组织的代表,“狗恶酒酸”的现象就会出现。
如某些大学公然违背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大批量的进行集资房建设,“维护教师利益”是堂而皇之的口号,“别人无权干涉”。一旦此口一开,北京的大学几百所,事业单位数百家,政府机构全国最多,都可以打着“维护内部成员利益”的口号进行类似的活动,请问,那究竟谁是“老百姓”呢?
还有某些央企为了展示自身气魄而奢侈消费或利用难以比拟的自愿优势建设内部的低价生活设施,我们很难定义为腐败,但是大规模的负债、长期的亏损,谁来埋单?这样的组织定义为全民组织,您觉得是否合适?
当然,某些政府机构或者政府主导的某些公益机构,利用垄断优势和绝对的控制能力,把一个本该透明的组织搞得神神秘秘,美其名曰保密,近年来连续曝光其各类奢侈行为或帐目问题(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多个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财务问题,权威媒体如央视公布的公益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帐目问题或奢侈消费行为),我们也很难定义其为腐败,甚至常常很难找到相应的责任人。
但是,社会公众的情绪不可能不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如果影响是持续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会受到影响、踏踏实实做实业的心态会受到打击,社会浮躁的心理会越来越重,就业的趋势会越来越往这样的机构跑。因为这些现象会不断的传递一个讯号(不一定是主流的,也不一定是故意的):只要进入这样的组织,你个人的利益就会处于一般的社会利益之上,不用你自己奋斗,一夜之间就能超越普通大众。就会勾引出人们更多的从业投机心理。
政府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管理都应该是一门学问,有其必须遵守的规律,不是说两句就可以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