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需要一定程度的容忍


  通货膨胀向来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需要政府高度重视,但也需要某种容忍,一味地为抑制通胀而采取政策措施或许就会带来与政策本意不符的效果。

  今年以来,国家为控制通货膨胀,以适度收紧的货币政策替代了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紧缩可减少资金流动性,可以控制信贷规模,这是基本规律,但如果资源要素成本不能降低,必然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企业是经济最基本细胞,企业运营与宏观经济形势密不可分。宏观经济好坏最终取决于企业好坏,只有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战胜外部成本上升时,控制通货膨胀才有可能,否则就没有合理逻辑。目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出现消极效果,一方面是银行信贷遭到压制,中小企业资金匮乏;二是民间信贷存在巨大灰色空间,有限的资金浪费严重和高利贷现象并存。

  任何宏观政策都必须以不伤害企业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如果货币政策损伤到企业劳动生产率,那么成本上升的压力有可能演化为恶性通胀。随后需求下降、产能过剩,进而发生滞胀。因此,国家需警惕紧缩货币政策可能导致对整体经济的误伤,如果出现此种消极局面,政府有必须改变政策,那么就会让社会觉得政府政策反复无常和多变,社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目前我国的通胀原因来看,主要是输入性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对外我们无法控制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只能被动接受高价格的进口商品,如大量进口石油和铁矿石等商品,这些商品推动国内后续产业成本上升,进而传导到最终产品价格上涨。

  应对如此形成的通胀局面,货币政策的抑制作用就是非常有限的。成本推动价格上涨,其实就必然涉及到不同行业比价关系和利益关系调整过程,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经济现象,人为力量去抑制是非常困难的。

  政府应适当通过财政政策如财政补贴或降税等手段,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减轻企业成本上升压力,支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