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鞋有招的创意营销
作者:荣振环
先从几年前一次朋友家里看到的一幕谈起。
在朋友家聊天,其读中学的儿子打完篮球回来,冲着厨房里做菜的老妈嚷着说,回头我也买个耐克,现在没人穿李宁。
李宁怎么了,有什么不好。她老妈嘟囔到。
“反正没有耐克好。”儿子很赌气的样子。
随后朋友把其儿子叫到客厅,并和儿子讲,这两个鞋子最大的差异就是品牌的差异,从物理属性上差别很小。我们要支持国货。
“要支持你支持,反正我班没人穿“。说完后,他儿子就跑回自己的房间。
我当时就想,李宁为什么在本土市场,在自己的领地卖不过耐克。李宁、安踏、匹克这种国产品牌输在哪里?难道穿国货就是低人一等。
后来问了好多成人朋友,他们选择耐克、阿迪达斯只是感觉品牌精神与他们穿上的感觉契合。这种感觉其实与品牌标识以及品牌长期传递的主张和形象密切相关。
穿贵的鞋就高人一等,穿便宜的就没脸见人吗?
你可能没有如此狭隘的想法,但是生活中确实有相当大比例的人还是由如此认知的。
品牌力弱的鞋子该如何突破?让顾客穿上没有掉身份的感觉。
小案例:TOMS的爱心捆绑
我们来看国外的品牌:TOMS,一个美国的设计师在阿根廷创立的牌子,号称你每买一双,他们就为非洲孩子送一双,他们的口号“ONE FOR ONE”。
这个品牌的故事很简单:2006年,美国旅行者 Blake Mycoskie 和阿根廷一座村庄里的孩子们成为朋友,发现他们没有鞋子保护双脚。为了帮助孩子们,Mycoskie 创立了 TOMS Shoes,这家公司每卖出一双鞋便会为有需要的孩子捐出一双新鞋,形象称之为“一比一”。迄今,TOMS 已经通过其捐助合作伙伴向世界各地的儿童捐出数十万双新鞋。
穿耐克是just do it,我喜欢翻译为“放胆做”。卖的是一种精神。但是穿TOMS就有了一个新品味标签:爱心。
除了 “一比一”,TOMS卖鞋却有一个新手段:捐旧买新:鼓励用户买一双新鞋的同时,捐出一双旧鞋。这个交易过程反映了多个主题:环保、低碳、爱心。
二手流通,旧鞋的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帮助非洲没有鞋子的孩子们。
事实上,很多人买鞋的时候不是因为没有鞋穿,现在人们生活好的,可能也不是因为鞋子穿坏了,多数情况下,鞋子穿旧了,不喜欢了。以往这个旧鞋就当做垃圾处理了。但中国作为产鞋打工,每双鞋要付出多少劳工成本,造成多大的环境污染,而与此同时,还有多少落后地区的人穿不上好鞋,他们具有买鞋的需求,但是不具备买鞋的能力。也许他们会选择廉价的质量很差的鞋,这又会造成多大的环境伤害、材料和人工成本。
所以,这种二手流通的方式,是一种低碳环保的鞋消费解决方案,利国利民。值得鞋类消费品从业者甚至其他服饰类从业者思考。
后来,为了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TOMS Shoes 还每年举办“One Day Without Shoes”(无鞋日)活动,呼吁世界各地每一个人在那一天体验赤脚的生活。卖鞋企业会呼吁人们赤脚?这是卖什么不吆喝什么的最高境界。背后却有深刻的体验意义:参与其中,实际体验才能明白捐鞋的价值:区区几分钟内体验一下赤脚的感受,切身体会世界上数百万儿童每一天所承受的痛苦:在发展中国家,有许许多多的儿童没有鞋穿,必须走上数英里才能获得食物和水,上学和就医。
有了这种感同身受就是最大的改变动力。
通过TOMS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卖鞋与公益活动捆绑,形成“一比一”或者“买一捐一”的模式,再通过无鞋日的公益号召,完成了卖鞋的价值升华。既促进了生意,丰满了品牌内涵,又为人类社会贡献了价值,这种双赢的创意思维本身就是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