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蹲点”新讯号该出自哪里?
今年以来,中央接连部署社会管理创新和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成立90周年之际,这一自上而下的部署和行动耐人寻味。在这个背景下,近期,江苏、山西、重庆、湖北等省市开始组织实施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其中部分省市的省级主要领导干部直接“蹲点”到农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听民声,聊家常,拒绝层层陪同,力戒扰民,其释放出的新讯号受到社会关注。(2011年6月27日人民网转自《瞭望新闻周刊》)
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什么大新闻。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背景下,领导干部“蹲点”传递新讯号,也在情理之中。《瞭望新闻周刊》的这篇深度报道,共归纳出了三个“点”,即“蹲点”地点有“新点”、“蹲点”方式有“亮点”、“蹲点”启示有“看点”,可谓全面深刻、清新扑面。但是,笔者觉得“蹲点”新讯号中的“点”,要研究、甄别一下,到底应该出在记者的总结概括中,还是该出自哪里?
出自群众的口。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干部“蹲点”的“新点”、“亮点”、“看点”有没有,多不多,其实,老百姓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而不是文件上有了,新闻中报了,就是真金白银了。因此,走到群众之中,问一问、听一听群众怎么看、怎么说,比我们挖空心思概括多少工整、对仗的词语和经验,更有用,也更直接。我们当然不反对新闻报道,也不怀疑领导干部“蹲点”新讯号是否属实,而是说,功过是非要更多地听听群众的声音,要出自群众的口,而不能官方声音太浓、主观臆测太强、强奸民意太重。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和尊重群众的话语权。
出自百姓的心。干部“蹲点”农户家中,做的是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就必须将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将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送到百姓的心窝里。将心比心,以情换情。群众心里热不热、暖不暖,关键取决了领导干部的心与群众贴得近不近、情与百姓系得紧不紧。这就要求干部要带着一颗真心、真情、真诚、真意,要心记群众、情系百姓,要通过与群众促膝谈心、真诚交心,化解群众的心结,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现实问题、具体矛盾,要让群众相信党,信任组织,愿意与干部说真话,说心里话,从而将党的组织和身边的干部、党员当作发展的主心骨和靠得住的肩膀。因此,干部下基层,如果身子下来而心不下来,或身子下来而感情不下来,就很难达到心灵上的共鸣,也难以收到实效。
出自干部的行。心动不如行动。制度贵在落实。干部“蹲点”农户家,文件制定的再具体、要求再严格,没有干部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也只是空头支票、空空导弹。就拿“蹲点”工作中“拒绝层层陪同”这一点来说,对于那些曾经很习惯了警车开道、前呼后拥、对等接待的领导、官员来说,能不能真的做到不打招呼,悄悄的进村入户,恐怕还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再比如,干部“蹲点”中,要求干部直接到有困难的地方,到有矛盾的地方或到偏远落后的地方,把农村和农户作为“蹲点”的主要目的地。而干部如果真的遇到了阴天下雨,真的能从不带专车,赤脚走在泥泞的农村小路上吗?这也要看干部的实际行动。
出自工作的效。真抓实干,注重实效,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干部“蹲点”工作的不二追求。干部下基层,到底是去干什么的,毫无疑问,是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为了转变干部作风,是为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因此,干部“蹲点”新讯号再多,也不能离开对实际效果的评判。干群关系融洽了没有了,干部作风转变了多少,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了哪些,群众的口袋鼓了没有,如此等等的实际成效,才是王者之道。当然,作为任何一项活动,必要的资料留存还是要做的,但是这里强调的“效”,绝不是也绝不能是资料一堆、文件一摞、作秀一场。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在基层中,在群众里。做好群众工作,离不开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但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必须始终将群众的利益举过头顶,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赞成不赞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真心诚意、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真心真情真诚服务于民、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倪洋军)
相关新闻:
多省试点省级领导蹲点农户家中 拒绝层层陪同
领导干部“蹲点”新讯号该出自哪里?
评论
5 views